通天教主大笑着说道:“哈哈,后土及诸位祖巫勇气可嘉,愿为洪荒众生永镇轮回,实乃大义之举!日后若有需要,我截教定当全力相助。” 通天的豪爽性格尽显,声音洪亮,回荡在四周。
老子微微点头,轻抚胡须,神色温和地说道:“善哉,善哉。后土道友证道混元,又立下如此大功,此乃顺应天道之举,洪荒众生皆会铭记。” 其言语间透着对后土的肯定,尽显一派宗师风范。
元始天尊神色庄重,缓缓说道:“地道既成,轮回有序,巫族功不可没。往后还望诸位能坚守职责,护佑洪荒。” 他的话语简洁有力,带着对巫族的期许。
女娲笑意盈盈,目光柔和:“后土姐姐心怀苍生,此番壮举令人钦佩。妹妹我日后若能有所助力,定不会推辞。” 女娲本就慈悲为怀,对后土的行为深感赞同。
伏羲亦拱手作揖,真诚地说道:“后土娘娘及诸位祖巫为洪荒谋福祉,实乃功德无量。愿六道轮回安稳,洪荒太平。” 伏羲的眼神中满是敬意,他深知这轮回之道对洪荒的重要性。
后土与十二祖巫纷纷回礼,后土感激地说道:“多谢诸位道友的祝贺与支持,往后还需大家一同守护洪荒,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秩序。”
秦峰神色凝重,向前几步,叮嘱后土道:“后土道友,这地道关系着洪荒轮回秩序,至关重要。切记,万不可让巫族以外的势力进入到地道。”
后土郑重点头,眼神坚定如磐:“秦前辈放心,我既已立下誓言,率巫族永镇六道轮回,定不会让地道有失。非巫族之人,绝无踏入地道的可能。”
十二祖巫也齐声附和,声如洪钟:“我等定死守地道,不容外势力染指分毫!”他们周身巫力澎湃,透着决然与坚毅。
秦峰微微颔首,继续说道:“这地道乃是洪荒生死轮回的枢纽,一旦有别派势力渗入,稍有差池,轮回紊乱,必将引发洪荒大乱。巫族责任重大,还望你们时刻警惕。”
后土深知其中利害,说道:“前辈所言极是,我巫族定会日夜严守,加强地道周遭的巡查与防护,绝不让前辈与诸位道友担忧。”
通天教主在旁接口道:“不错,若有不开眼的势力妄图破坏地道秩序,我截教定不会坐视不管。”
老子与元始天尊也纷纷点头,表示会留意各势力动向,共同维护洪荒安稳。女娲与伏羲兄妹同样神色严肃,承诺若有需要,定会伸出援手。
众人一番商议后,更加明确了守护地道的重要性与决心,一场对洪荒至关重要的守护行动,就此拉开帷幕,而地道,也成为了洪荒世界不容侵犯的神圣之地。
秦峰将目光投向女娲,神色郑重地说道:“女娲道友,如今地道已然确立,巫族也肩负起守护之责。接下来,便要看你的了。待你突破到混元大罗金仙之境后,便可以着手开启人道的出世。这人道,关乎洪荒众生灵的繁衍与发展,是洪荒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女娲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专注,回应道:“秦前辈放心,女娲定不负所托。只是这突破混元大罗金仙,还需一些机缘,我会尽快闭关参悟,力求早日达成。”
伏羲在旁说道:“妹妹一心为洪荒众生谋福祉,想必大道也会眷顾。我定会全力协助妹妹闭关,早日促成此事。”
秦峰微笑着说道:“女娲道友心怀慈悲,又具大毅力,突破想必只是时间问题。人道的开启,需以造化之力为基,创造出全新的智慧生灵,让他们在洪荒大地繁衍生息,遵循自身的发展轨迹,与天地、地道相互呼应,完善整个洪荒秩序。”
通天教主接口道:“女娲若有需要,我截教虽不擅长造化之道,但在其他方面,定当倾力相助。”
老子与元始天尊也纷纷表示,若女娲在突破或开启人道过程中有需要,他们定会伸出援手。
女娲感激地环顾众人,说道:“多谢诸位道友的支持与信任,女娲定当全力以赴。”
说罢,女娲与伏羲便向众人告辞,准备返回闭关之地,全力冲击混元大罗金仙境界,为开启人道做准备。
待女娲与伏羲离去后,秦峰将目光转向通天、老子与元始,开口问道:“教主,不知日后有何打算?”通天教主微微叹了口气,神情有些忧虑:“我本想重新建立截教,只是如今洪荒局势变幻莫测,也不知这是福是祸。”
秦峰闻言,脸上露出一抹笑容,问道:“教主,可否听我一言?”通天教主赶忙点头,急切道:“秦兄弟尽管开口,我洗耳恭听。”
秦峰神秘一笑,缓缓说道:“教主可待人族出世后,成立人教,以教化人族为己任。老子与元始二位道友可为副教主,你看这建议如何?”
通天听后,下意识地看向老子。老子赶忙摆手,一脸诚恳地说道:“大兄无需介怀。我二人只需在大兄的庇护之下,能够证道混元即可,对于这副教主之位并无异议。”
元始天尊也在一旁点头附和:“不错,大兄若有此打算,我等自当追随。人族未来潜力无限,教化人族,亦是功德无量之事。”
通天教主思索片刻,心中逐渐明晰。他眼前浮现出一幅人族在人教引领下,于洪荒大地蓬勃发展的景象,这不仅能壮大自身势力,还能积累无量功德。想到此处,通天教主不禁面露喜色,对秦峰说道:“秦兄弟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我等既能顺应大势,又可为洪荒增添一份助力。只是,这其中诸多事宜,还需从长计议。”
秦峰笑着点头:“教主所言极是。人族出世尚需时日,在此期间,诸位可做好筹备。这教化人族,不仅要传授生存之道,更要引导他们感悟天地大道,如此方能让他们在洪荒站稳脚跟,与各界生灵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