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陕北,天高云淡。瓦窑堡兵工厂的院子里,林烽正对着一堆废料发愁。钢板边角料、车床切削下来的钢屑、用坏的模具...这些工业废料堆积如山,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
厂长,您都盯着这堆破烂看一上午了,赵小花抱着账本走过来,各车间的月报都齐了,您要不要看看?
林烽接过账本,随手翻了几页,眉头越皱越紧:老张这步枪车间,一个月光钢材就用了三千五百斤?这数字准吗?
准的,赵小花指着明细,每支步枪用钢三斤半,上月生产了一千支,正好这个数。
三斤半...林烽蹲下身,捡起一块巴掌大的钢板边角料在手里掂量,这一块就得有半斤吧?就这么浪费了?
这时牛大力哼着小调从旁边经过,看见林烽手里的边角料,笑道:厂长,您这是要改行收废铁?
收你个头!林烽没好气地瞪他一眼,我正琢磨呢,这些边角料能不能再利用?
再利用?牛大力一愣,这些碎料最大的也就巴掌大,能干啥?打铁勺都不够!
你呀,就是死脑筋!林烽把手里的边角料往牛大力怀里一塞,拿去机修车间,让老师傅们想想办法!
抱着这堆回到机修车间,牛大力一脸不情愿:同志们,厂长给咱们派了个好活儿!让咱们把这些边料变出花来!
工人们围过来,对着这堆边角料直摇头。
牛主任,这能干啥啊?做个鞋拔子都嫌小!
就是,还不够费功夫的呢!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小豆子怯生生地开口:那个...我觉得,可以做枪上的小零件...
啥零件?牛大力来了兴趣。
比如...准星护圈?表尺座?小豆子越说越自信,这些零件小,用整料反而浪费。用边角料冲压,正好合适!
牛大力眼睛一亮:嘿!小豆子你这脑袋瓜子真灵光!
说干就干。机修车间立即行动起来,改造旧冲床,制作专用模具。三天后,第一批用边角料制作的准星护圈出炉了。
厂长您看!牛大力献宝似的把样品递给林烽,完全合格!而且比用整料省了八成材料!
林烽仔细检查着这个小巧的零件,脸上露出笑容:好!太好了!马上在全厂推广!
边角料再利用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厂。铸造车间把废钢屑回炉重炼,木工车间用木屑压制枪托填充料,最绝的是老张的步枪车间——他们居然用最小的边角料冲压出了撞针!
厂长,您猜怎么着?老张兴奋地汇报,光是这个月,我们就用边角料做了两千多个小零件,省了整整五百斤钢材!
林烽满意地点点头,但随即又提出新问题:材料省了,人工呢?我听说现在造一支步枪要八个工时?
这个...老张挠挠头,八个工时已经很快了!
走,去车间看看!
在步枪车间,林烽仔细观察每个工序。当他看到枪管打磨工序时,突然喊停。
这个枪管,为什么要打磨五次?
负责打磨的王师傅理直气壮:历来如此啊!粗磨、细磨、精磨、抛光、再抛光,少一道工序都不行!
林烽拿起一个打磨好的枪管,仔细端详:你们看,经过精磨后,表面已经足够光滑了。最后两道抛光工序,效果并不明显,却要占两个工时。
可是...王师傅还想争辩。
我们来做个实验。林烽让人取来十个枪管毛坯,五个按老规矩打磨五次,五个只打磨三次。然后一起送去组装,看最后成品有没有区别。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经过严格测试,只打磨三次的枪管在精度、寿命等各项指标上,与打磨五次的完全没有区别!
看见没有?林烽对目瞪口呆的工人们说,这两道工序纯属浪费时间!
王师傅老脸通红:可是...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啊...
该改就得改!林烽拍拍他的肩膀,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这件事给林烽很大启发。他立即组织各车间主任和班组长,成立成本核算小组,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仔细核算。
核算的第一天就闹出笑话。牛大力拿着工时记录本,一脸懵圈地问:厂长,这个辅助工时是啥意思?
就是领料、搬运、调试设备这些时间。赵小花解释道。
这也算工时?牛大力眼睛瞪得溜圆,那上厕所时间算不算?
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也笑了:老牛话糙理不糙。咱们就是要算细账,把每个环节的时间都算清楚!
核算结果令人震惊:一支步枪的生产过程中,真正的加工时间只占六成,其余四成都是辅助时间和无效劳动!
必须优化流程!林烽下定决心。
在他的指挥下,各车间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领料员每天提前备料,工人上班就能直接开工;
常用工具定点存放,减少寻找时间;
相邻工序的工位重新布局,减少半成品搬运距离...
改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工人们习惯了老办法,对新流程各种不适应。
我这干了一辈子,从来没听说过工具还要定点放!王师傅抱怨道,用顺手了就放在手边,多方便!
就是,另一个老师傅附和,现在可好,用个扳手都要走老远!
林烽听到这些议论,并不着急。他让成本核算小组做了一个对比试验:让王师傅按老办法工作一天,再按新流程工作一天。
结果明明白白:采用新流程后,王师傅的日产量提高了两成!
服了!我真是服了!王师傅看着统计数据,心服口服,这两成时间,以前都浪费在找工具、搬东西上了!
更细致的核算还在继续。赵小花带着几个识字的女工,整天泡在车间里,连工人喝口水的时间都记录在案。
厂长,您看这个,赵小花指着记录本,车工李师傅每天要去水房打六次水,每次来回五分钟,一天就是半小时!
解决办法很简单,林烽当即下令,每个车间配备一个大水缸,专人负责烧水、送水!
类似的优化一个接一个:统一送饭到车间,省去工人去食堂的时间;在车间设置休息角,工间休息不用跑回宿舍;甚至给夜班工人准备夜宵,避免他们饿着肚子干活...
一个月后,成本核算初见成效。在月度总结会上,赵小花公布了令人振奋的数据:
通过边角料再利用,本月节省钢材八百斤;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步枪生产工时从八小时降至七小时;通过改进管理,辅助时间减少三成...
林烽接过话头:综合算下来,每支步枪的成本,降低了整整一成!
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老张激动地说:厂长,这一成成本省下来,咱们一个月就能多造一百支步枪啊!
不止,林烽笑道,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持续改进的路子。成本核算要常态化,每个月都要进行!
牛大力咧着嘴笑:厂长,这下咱们可发财了!省下的钱,能不能给工人们改善改善伙食?
当然可以!林烽爽快地说,从这个月开始,每人每月加餐两次!
工人们欢呼起来。不知谁喊了一句:厂长万岁!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成本核算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厂。炮弹车间通过优化装药流程,每月节省火药一百斤;机修车间通过改进刀具使用,工具损耗降低两成;木工车间甚至把刨花收集起来,卖给老乡当柴火,还能换几个零钱...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改进还带来了意外收获。
一天,兄弟部队送来一批战利品——几支损坏的日军步枪请求修理。牛大力检查后说:这些枪损坏严重,修好的成本比造新的还高!
那就别修了,林烽灵机一动,把能用的零件拆下来,咱们可以用来修理其他枪支!
于是,兵工厂又多了个拆件维修的业务。从战利品上拆下的零件,经过整修后重新利用,又省下一大笔开支。
月底的成本核算会上,赵小花报出一连串令人惊喜的数字:步枪成本再降百分之二,炮弹成本降百分之五,全厂总成本降低百分之八...
林烽总结道:同志们,这证明了一个道理:节约也是生产力!咱们兵工人,既要会生产,也要会算账!
会后,老张和牛大力在院子里散步,看着井然有序的车间,老张感慨道:老牛,你说厂长这脑子是咋长的?咋就能想出这么多好点子?
牛大力嘿嘿一笑:要不人家是厂长呢!不过话说回来,这次成本核算,还真让咱们开了眼界。以前光知道埋头干活,从没想过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
正说着,小豆子兴冲冲地跑过来:张主任、牛主任!我们又有个新发现!
啥发现?
枪托木材的切割方法!以前都是随便下料,浪费很多好木料。现在我们设计了专用下料图,同样一方木材,能多做出五个枪托!
老张和牛大力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夕阳西下,兵工厂里依然机器轰鸣。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的瓦窑堡兵工厂,少了几分忙乱,多了几分精细;少了几分浪费,多了几分节约。
在这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军工人用智慧和汗水,不仅制造着杀敌利器,更在每一个细节上精打细算,为前线节省每一分资源。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