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陕北,雨季来得又急又猛。这天深夜,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紧接着雷声滚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坏了!林烽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蓑衣就往外冲,弹药库!
等他跑到半路,远远就看见牛大力带着几个工人正在弹药库前拼命舀水。库房门口已经垒起沙袋,但雨水还是不断从门缝渗入。
厂长!这雨太大了!牛大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扯着嗓子喊道,库房里已经开始积水了!
林烽心里一沉,快步走进弹药库。只见地面已经积了浅浅一层水,工人们正手忙脚乱地把装子弹的木箱往高处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墙角堆放的几个炸药包外包装已经出现了水渍。
快!先把最怕潮的引信和炸药转移!林烽当机立断,老张,带人去把车间里的油布都拿来!
这一夜,兵工厂所有人都没合眼。直到天色微明,雨势渐小,危机才算暂时解除。
早上,林烽召集紧急会议。与会的人个个眼圈发黑,浑身湿透。
同志们,林烽语气沉重,昨晚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雨季才刚刚开始,要是再来几场这样的暴雨,咱们的弹药就全完了!
老王忧心忡忡地翻开记录本:厂长,今早检查,已经有三个木箱的子弹出现锈斑,两个炸药包受潮。要不是发现得早...
这还只是开始!牛大力急得直拍桌子,我刚才去看了,库房墙壁都在渗水,这鬼天气,晾都没处晾!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解决弹药防潮问题。林烽站起身,在黑板上写下防潮升级四个大字,我有个想法——把弹药库搬到地下车间旁边的那个天然洞穴里。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那个洞穴大家都知道,是当初修建地下车间时发现的,空间很大,但潮湿阴冷,一直闲置着。
厂长,那洞里比外面还潮呢!老张首先反对,上次我进去看过,岩壁上全是水珠,这要是存放弹药,不是更糟吗?
对啊,老王附和,而且洞里不通风,弹药闷在里面更容易出问题。
林烽微微一笑: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了。潮湿,我们可以用石灰和木炭解决;通风,可以安装通风管道。最重要的是,地下洞穴温度恒定,不会像地面库房那样冷热变化剧烈,这对弹药保存反而有利。
石灰?牛大力眼睛一亮,我老家存粮食就用石灰防潮!
没错!林烽赞许地点头,石灰吸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我计算过了,每十平方米放置一百斤生石灰,配合木炭,完全可以把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下。
会场上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还是将信将疑。
这样吧,林烽见大家有顾虑,便说,咱们先做个实验。在洞里划出二十平米的地方,按我的方法做防潮处理,看看效果。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林烽就带着技术骨干来到那个天然洞穴。
洞穴入口隐蔽,内部空间比想象的还要大,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正如老张所说,岩壁上凝结着水珠,地面潮湿泥泞。
这能行吗?赵小花拿着湿度计,显示洞内湿度高达百分之八十。
看我的!牛大力带着工人们扛来木板,先铺防潮地板,隔绝地气!
工人们熟练地铺设起离地半尺高的木架,然后在上面铺厚木板。这边忙着,那边林烽指挥着另一组人在墙角砌石灰池。
石灰要装在木箱里,不能直接接触地面...林烽亲自示范,每个角落都要放置,中间再挂些布包装的木炭。
李师傅看着林烽的设计,若有所思:厂长,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石灰箱下面加个托盘?这样石灰吸潮变成粉末后,不会弄得满地都是。
好主意!林烽眼前一亮,就这么办!
经过三天的紧张施工,试验区的防潮改造完成了。铺设整齐的木地板,墙角规整的石灰箱,岩壁上还安装了简单的通风管道,整个区域焕然一新。
现在湿度多少?林烽问赵小花。
百分之四十五!已经降了一半了!赵小花惊喜地报告。
林烽点点头:等石灰充分吸潮后,还会更低。
为了验证效果,林烽让人搬来十箱子弹和五个炸药包,放在试验区内。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提心吊胆。特别是老王,每天都要往洞穴跑三四趟,生怕看到弹药受潮的迹象。
一周后的早晨,老王照例去检查。当他打开子弹箱时,突然惊呼起来:厂长!快来看!
众人闻声赶来,只见老王手里捧着一把子弹,激动得声音发颤:你们看!一点锈迹都没有!跟刚放进来时一模一样!
林烽接过子弹仔细检查,果然,弹壳光亮如新,完全没有受潮的迹象。
快测湿度!他吩咐赵小花。
百分之十二!赵小花惊喜地报出数字,比预计的还要低!
成功了!工人们欢呼起来。
牛大力更是兴奋地一拍大腿:我就说石灰管用吧!我老家...
你老家存粮食的法子救了大急!林烽笑着接话,现在,咱们可以把整个洞穴都改造了!
有了试验成功的经验,全厂上下对地下弹药库的建设充满信心。接下来的半个月,兵工厂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洞穴改造中。
铺设防潮地板时,老张发明了错缝铺设法,让木板之间的缝隙错开,更好地防潮。
安装通风系统时,李师傅改进了通风管道,增加了可调节的风门,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控制通风量。
最让人叫绝的是牛大力想出的石灰更换指示计——在石灰箱里插一根竹签,当石灰吸潮到一定程度,竹签就会变色,提醒工人及时更换。
一个月后,全新的地下弹药库正式建成。
验收这天,师部特意派了后勤部的刘部长前来参观。
好家伙!刘部长一进洞穴就惊叹不已,这比我们师部的弹药库还讲究!
只见洞穴内整齐排列着木制货架,所有弹药分门别类存放。地面是离地铺设的防潮木地板,墙角均匀分布着石灰箱,岩壁上的通风管道若隐若现。
林烽亲自讲解:部长您看,我们根据地势设计了排水沟,万一有渗水可以直接排出。通风系统保证空气流通但又不会让湿气进入。最重要的是这个石灰除湿系统...
他打开一个石灰箱:每十平方米放置一百斤生石灰,配合木炭,可以把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下。我们测试过,在这种环境下,弹药存放五个月都不会受潮。
刘部长拿起一发子弹仔细查看,又摸了摸炸药包的外包装,连连点头:干爽!确实干爽!林厂长,你们这个发明了不起啊!
正说着,赵小花拿着记录本过来汇报:厂长,这是最近一个月的湿度记录,最高没有超过百分之十五,最低达到百分之八。
林烽满意地点头,通知各车间,明天开始搬迁弹药!
搬迁工作持续了三天。当最后一箱弹药搬入新库房时,外面又下起了倾盆大雨。
放在以前,这样的雨天准会让全厂上下提心吊胆。但这一次,大家都能安心地待在车间里工作。
牛大力看着窗外的雨幕,得意地说:这下让雨下吧,下再大咱也不怕了!
老张笑道:就你能!要不是厂长想出这个主意,你现在准在库房里舀水呢!
那是!牛大力毫不谦虚,不过最绝的还是石灰除湿这招,又便宜又管用!
一个月后,林烽组织了一次弹药质量大检查。结果令人振奋:所有弹药完好率百分之百,没有一发子弹生锈,没有一个炸药包受潮。
厂长,赵小花统计完数据,兴奋地报告,按照现在的保存条件,咱们的弹药存储时间至少可以延长三倍!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工人们都说,这是建厂以来最让人安心的改进。
一天,林烽在弹药库遇到正在更换石灰的李师傅。
辛苦了,林烽帮着抬起石灰箱,这个月效果怎么样?
好着呢!李师傅擦擦汗,按照您教的方法,每十天更换一次石灰,湿度一直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厂长,您这法子真神了!
林烽笑道:这不是我的法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只是把它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傍晚,林烽独自在新弹药库里巡视。看着整齐码放的弹药箱,闻着石灰特有的干燥气味,他的心中充满欣慰。
这些弹药,是前线将士杀敌的利器,是抗战胜利的保障。现在,它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
窗外,雨又下了起来。但这一次,林烽不再担心。他知道,无论外面的风雨多大,这个深藏地下的弹药库,都会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战略物资。
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干燥完好的弹药,将会在战场上发挥它们应有的威力,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这就是兵工人的责任,这就是兵工人的贡献。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最聪明的方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