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头产量在李大山的神奇改造下实现了飞跃,日产两千个黄澄澄的弹头堆满了库房,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但很快,一个新的、更为紧迫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像一片乌云笼罩在瓦窑堡兵工厂上空——子弹壳不够用了!
复装子弹,顾名思义,前提是得有回收来的旧弹壳。之前仗打得多,缴获和回收的弹壳还能勉强维持生产。可随着部队训练量加大,战斗频繁,以及各部队听说瓦窑堡能复装子弹后都拼命把旧弹壳往这儿送,库存的弹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眼看就要见底了。
这天,弹药车间主任拿着空了一大半的弹壳库存记录本,愁眉苦脸地找到林烽:“林部长,真没了!七九步枪的、六五步枪的、甚至老套筒的,所有型号的弹壳库存都快告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咱们弹头造得再多,没壳子装,那也是白搭!”
林烽接过本子一看,心情也沉重起来。依赖缴获和回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受制于人(甚至受制于战场打扫的是否干净)的滋味太难受了。这个问题不解决,子弹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
他立刻召集了苏沐辰、陈思远、李大山以及弹药车间的所有技术骨干开会。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林烽开门见山,“弹壳,卡住了我们的脖子!我们必须立刻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子弹壳的自给自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弹药生产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让前线战士放心开枪!”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深知这件事的难度。子弹壳看着简单,但工艺要求极高。要能承受发射时的高温高压,尺寸要精确以保证可靠上膛和退壳,底火台要平整以确保击发……以前想都不敢想。
“林部长,”李大山沉吟着开口,“咱们现在有两台子弹壳拉伸机(一台原厂自研,一台来自红二军团),理论上,是能造新弹壳的。我在太原厂的时候,见过他们用类似的机器拉制铜壳。就是……就是对铜材要求高,工艺也复杂,咱们从来没试过。”
“没试过,就从现在开始试!”林烽斩钉截铁,“设备我们有基础,铜材虽然宝贵,但挤出一部分来做试验没问题!咱们红军从无到有的事干得还少吗?这件事,必须办成!苏工,你负责理论计算和模具设计。李师傅,你负责工艺摸索和设备操作。陈工,你协调材料和相关配件。咱们成立个攻关组,就叫‘造壳突击队’!我亲自盯!”
“是!”所有人的斗志都被点燃了。
说干就干!攻关组迅速行动。苏沐辰翻出能找到的所有关于金属冲压拉伸的书籍资料(大多是缴获的破烂工程手册和之前大学里学过的记忆),开始计算拉伸比、模具尺寸、退火温度。李大山则带着几个熟练工人,对两台拉伸机进行彻底的检修保养,确保它们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最大的难题是工艺路线。自制子弹壳,绝非一蹴而就。经过反复讨论和模拟,林烽最终拍板确定了三步走的核心工艺:
第一步:压片。 将宝贵的铜材(主要是回收的杂铜重新熔炼轧制的铜板)通过一台改装的冲压机,压成厚度均匀、符合要求的圆形铜片(杯状坯料)。
第二步:拉伸。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铜片送入子弹壳拉伸机,通过一套逐渐变细变长的模具,多次拉伸(中间需要退火软化),逐步拉成空心的、接近子弹壳形状的长管。
第三步:修剪整形。将拉伸好的长管切割成标准长度,然后用专门的模具进行收口、平整底火台、加工拉壳钩槽等精细操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子弹壳。
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第一次试验压片,压力没调好,铜片厚薄不均,废了。
第一次拉伸,退火没掌握好,铜管直接拉裂了,又废了。
第一次修剪,切口毛糙,尺寸不准,还是废了。
一堆堆闪亮的铜材变成了废料,看得周文海心疼得直抽抽,私下里跟李云龙嘀咕:“团长,这哪是造子弹壳,这简直是吃铜啊!太败家了!”
李云龙虽然也心疼,但这次却异常坚定地支持林烽:“老周,你懂个屁!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现在浪费点铜,以后咱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子弹壳!这买卖划得来!告诉林烽,放开手干,铜没了老子再去想办法搞!但这子弹壳,必须给老子搞出来!”
有了李云龙的全力支持,林烽和攻关组更加心无旁骛。他们吃住在车间,一遍遍试验,调整参数,改进模具。苏沐辰的眼睛熬红了,李大山的双手被烫起了泡,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经验在一次次挫折中积累。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李大山根据无数次失败的经验,调整了第三次拉伸前的退火温度和时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预热好的铜坯送入模具。苏沐辰屏住呼吸,亲自操作机器。
“哐当……”机器平稳地完成了一次冲压。
李大山用钳子取出工件——一个已经初具弹壳雏形的铜管,内壁光滑,没有裂纹!
“成功了!这一步成了!”车间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有了这次突破,后续的工序也陆续被攻克。修剪尺寸的专用夹具被做了出来,收口和加工底火台的模具也被老师傅们手工一点点精磨了出来。
终于,到了首次全流程试生产的日子。李云龙、赵刚等团领导都闻讯赶来了,车间里围满了紧张又期待的工人。
一块块铜板被送入压片机,变成圆形铜片。
铜片经过两次拉伸、一次退火,变成细长的铜管。
铜管被切割,然后经过最终拉伸和修剪整形……
第一个完全由瓦窑堡兵工厂自制的、黄灿灿的、闪着金属光泽的全新子弹壳,被李大山颤抖着双手,从模具中取了出来!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李大山高举着那枚弹壳,热泪盈眶。
林烽接过弹壳,仔细检查。尺寸精准,外观光滑,底火台平整,弹壳口部规整。他用力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极度疲惫却又无比灿烂的笑容。
“立刻进行效能测试!”林烽命令道。
一枚自制弹壳被小心翼翼地装上底火、发射药和一枚新冲压的弹头,做成了一发完整的子弹。被拿到厂区外的测试场。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划过天空。
验枪员检查枪膛和弹壳:发射正常,退壳顺畅,弹壳无明显变形或裂痕!
“性能合格!”验枪员大声报告。
“嗷!!!”整个兵工厂彻底沸腾了!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泪水与汗水交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林烽没有让众人沉浸在喜悦中太久,他大声下令:“‘造壳突击队’全体就位!利用两台拉伸机,进行首次批量试生产!目标,一小时!”
机器再次轰鸣起来。有了成功的经验,工人们操作得更加熟练。铜片像金色的瀑布一样流入生产线,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个个完美的弹壳。
一小时后,经过清点,整整五百个符合标准的全新子弹壳,整齐地码放在箩筐里!
“报告林部长!首次批量试生产,一小时成功制作500个子弹壳!合格率超过九成!”李大山激动地报告,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力量。
“好!太好了!”李云龙冲上来,拿起一把弹壳,笑得合不拢嘴,“哈哈哈!从今天起,咱老李再也不用看鬼子汉奸的脸色捡破烂了!咱们自己能造了!”
这些自制弹壳随后被送入车间,经过两台自研的抛光机进行表面处理,变得更加光亮。然后,它们被装上自制的底火、复装的火药和自冲压的弹头,最终变成了一排排完全由瓦窑堡兵工厂自主生产的、崭新的子弹!
从此,瓦窑堡兵工厂彻底摆脱了子弹生产对缴获弹壳的依赖,实现了从“复装”到“全自制”的历史性跨越!虽然发射药暂时还无法完全自产(依赖缴获和购买),仍需进一步攻关,但最困难的弹壳问题,已经被英勇智慧的兵工战士们攻克了!
生产线全力运转,崭新的自制子弹像流水一样被生产出来,迅速补充到部队。战士们拿着黄澄澄、全新的子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士气备受鼓舞。
林烽看着这一切,深知前方的路还很长(尤其是火药),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信和豪情。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这群有着坚定信念和无穷创造力的人。瓦窑堡兵工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改变着战争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