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亮仍残留着咖啡杯和能量饮料罐的指挥中心时,杜仲基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超过二十四小时。尽管人人眼圈乌青,满脸疲惫,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一场怎样的传播奇迹。
然而,真正让这场“奇迹”从冰冷的数据变为可感可知的社会现象的,是当团队成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各自打开私人手机,点开那个绿色图标时,所见到的景象。
朋友圈的“沦陷”
小张,宣传组的一位95后姑娘,习惯性地一边咬着面包一边刷朋友圈。然后,她瞪大了眼睛,嘴里的面包差点掉下来。
她那位一向只发风景照和养生文章的姨妈,破天荒地分享了一个节目片段链接,配文:“现在的年轻人节目真有意思!这个叫邓潮的小伙子,打碎盘子后那表情,跟我家那口子年轻时一模一样!真实![呲牙]”
往下翻,她高中时严肃古板的数学老师,竟然也转发了陈贺算错账的动图,配文:“看来数学不好不影响成为幽默的人嘛!同学们放松点,快乐学习![偷笑]” 下面还有学生的调侃回复:“老师,陈贺这水平,咱班平均分能拉高不少!”
再往下,是某个从不关注娱乐圈、只晒娃和烘焙的闺蜜,连发了三条动态:
一条是陆晗街头卖唱的视频:“天呐!这孩子唱歌这么好听!还这么接地气!路转粉了!”
一条是九宫格截图,全是节目中三人狼狈又可爱的表情包:“存图!以后聊天必备!”
最后一条是节目官方海报:“都给我去看!《哈哈哈》!不好笑你来打我!”
小张的手指机械地滑动着屏幕,她的朋友圈,这个原本充斥着代购、美食、自拍和深夜emo的私人领域,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哈哈哈”(节目名的简称)病毒全面攻占。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圈层的朋友,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讨论着这档节目。它不再是娱乐版块的资讯,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交货币,一个能跨越代沟和圈层的共同话题。
病毒式传播的脉络
这种刷屏并非无序的。仔细观察,能清晰地看到传播的路径:
1. 核心粉丝引爆: 首先是邓潮、陆晗、陈贺的忠实粉丝,他们负责首播时的数据支持和最初的热度扩散,截取最精彩的“神图”和“动图”。
2. 路人观众转化: 节目过硬的内容和真实的笑点,迅速将大量路人观众转化为“自来水”。他们不像粉丝那样有组织,分享纯粹出于“太好笑了必须安利”的冲动,语言更生活化,如“笑出腹肌”、“头笑掉了”等。
3. 圈层渗透与变异: 接着,节目内容开始被各个领域的博主进行“二次创作”和“圈层化解读”。
* 职场社畜圈: 将邓潮的“严谨称重”解读为“打工人的精益求精”,将陈贺的“无效叛变”类比为“职场中笨拙的办公室政治”。
* 学生圈: 把陈贺的数学梗玩出新高度,制作成“挂科预警”表情包。
* 育儿圈: 讨论节目中体现的“挫折教育”和“团队协作”。
* 甚至财经圈: 都有博主分析节目“以小博大”的商业模式和“真实经济学”。
4. 梗文化的全民狂欢: “邓潮严选”、“陆晗砍价法”、“陈贺无效叛变”等节目衍生的梗,彻底出圈。人们不仅在讨论节目时用,在日常聊天、工作交流中,也会不自觉地带入这些梗,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带有共同记忆的社交暗号。
从线上到线下的渗透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影响力开始从虚拟网络向现实生活渗透。
团队里的商务助理小王,在楼下便利店买早餐时,听到两个中学生边挑零食边聊天:
“哎,你说我这个砍价技术,有没有陆晗十分之一?”
“得了吧你,你有人家那张脸吗?你还是学学陈贺,至少能逗人笑。”
收银员阿姨结账时也笑着搭话:“你们也看那个‘哈哈’节目啊?我家那口子昨晚笑得沙发都在抖!”
在地铁上,能看到有年轻人戴着耳机看节目重播,肩膀不时耸动。在办公室里,午休时间同事间的谈资,也从八卦新闻变成了“你看到昨晚哈哈哈那个片段了吗?”
《哈哈哈》仿佛一种文化流感,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真实”和“欢乐”这两个最具感染力的媒介,悄无声息地侵入了社会的毛细血管,完成了从一档综艺节目到一种社会现象的蜕变。
杜仲基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已经开始新一周忙碌的人群。他知道,在这看似平常的早晨,无数人的话题正围绕着他们创造的那个世界展开。
他转过身,对满眼血丝却兴奋难掩的团队说:
“看到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力量。”
“不是数据,不是收视率,而是这种……每个人都觉得节目与自己有关的力量。”
“我们成功了。”
一夜之间,朋友圈被“五哈”刷屏。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更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观众渴望真实,欢迎欢笑,而《哈哈哈》,恰如其分地撞上了这个时代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