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的“打草惊蛇”策略,如同持续的心理战,不断加压于蔡孝乾(“张先生”)的神经。而蔡孝乾那矛盾而危险的“应对”——既表现出一定的警觉,又难以割舍核心活动与习气——在谷正文眼中,非但不是退缩,反而更像是猎物在压力下露出的更多破绽。为了进一步确认判断、压缩猎物的活动空间,谷正文动用了当时条件下更为先进、也更为隐秘的侦查手段——电子侦察。
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监听技术远非今日可比,设备笨重,效果受限,且需要近距离布设,但对于保密局这样的专业特务机关而言,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有限度的电话监听,仍是可供选择的战术之一。谷正文凭借其地位,以“侦测可疑商业电台及共党秘密通讯”为由,向上峰申请了对几个重点区域(包括蔡孝乾寓所附近、其经常活动的商业区)的公用电话亭以及个别可疑商号的电话线路进行“技术监控”的许可。
获批后,保密局的技术人员秘密行动,在深夜时分,于目标电话亭线路或商号外线上,安装了简易的感应线圈或搭线设备,信号传输至附近伪装成民用车辆的监听车内进行录制。整个过程极其隐蔽,目标是公用电话,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直接入侵私人领域的法律风险,也降低了被常规检查发现的概率。
监听行动持续了数日。然而,结果却并未如谷正文所期望的那样,直接截获到蔡孝乾或其同党清晰明确的通话内容。蔡孝乾毕竟具备丰富的反侦察经验,重要联络绝不会轻易使用可能被监控的公用电话或商号电话,他更多地依赖最原始也最可靠的单线联系和死信箱。
但是,电子侦察并非一无所获。技术部门对海量的、枯燥的录音素材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筛选,剔除绝大部分无关市民的通话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异常”模式:
特定电话亭的异常频次:在蔡孝乾寓所附近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夜间(晚10点至凌晨2点)出现短暂通话(通常少于1分钟)的频率,略高于周边其他同类电话亭的平均水平。虽然单次通话内容无关紧要(多为拨错号、简短查询等),但这种时间段的集中性,引起了分析人员的注意。
无通话的信号触发:监听记录显示,个别线路偶尔会在深夜出现极短暂的摘机、挂机行为,期间并无实际通话声音。这种“无声通话”或“信号式呼叫”,在特务工作中,常被用作简单的安全确认或干扰手段。
通话时长的规律性:对某个被怀疑与“陈太太”有关的杂货店电话的监听中,发现有几个不同号码在非营业时间打入,通话时间都非常短暂,且内容模糊,像是预定货品,但时间点(如凌晨)显得不合常理。
这些“异常”信号,单独看任何一条,都可以用巧合或市民的偶然行为来解释,缺乏直接证据力。但当它们被汇总到谷正文的案头,与他手中掌握的蔡孝乾活动规律、已知联络点信息进行交叉比对时,就呈现出一种令人玩味的“模式”。
“看这里,”谷正文指着地图上被标记出的电话亭和商号位置,对下属分析道,“这些‘异常’通话的时间和地点,与我们对‘张先生’及其关联人员活动轨迹的监控记录,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耦合。虽然听不到他们说什么,但这种‘沉默的交流’、‘特定时间的信号’,本身就在告诉我们——这些线路,可能被用作某种秘密联系的辅助渠道或安全确认。”
他眼中闪烁着猎人的光芒:“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蔡孝乾的核心通讯必然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进行,但这些外围的电子侦察,依然捕捉到了他们活动留下的‘电子足迹’。这进一步印证了其活动的秘密性和组织性。更重要的是,这告诉我们,他们在压力下,依然在使用这些通讯节点,这说明……他们还在活动,还没有完全蛰伏!”
电子侦察的间接发现,虽然未能提供直接证据,却像几块关键的拼图碎片,进一步巩固了谷正文对蔡孝乾团伙仍在活跃、且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判断,也为他最终收网的决心,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这些发生在技术层面的隐秘交锋,其细节自然不为外界所知。但保密局技术车辆在特定区域的异常停留、夜间线路检修的零星消息,仍会通过一些极隐秘的渠道,隐约传入某些有心人的耳中。
数日后,一位在台北电话局担任线路检修领班的远房亲戚(因其子曾在老师吴石帮助下免于兵役,对老师家心存感激),在偶然遇到外出采买的王碧奎老师时,借着寒暄的机会,用极低的声音、仿佛自言自语般提了一句:“最近局里活多,老是半夜派工,说是线路维护,去的却都是些要紧地方……唉,这差事是越来越难做了。” 说罢便匆匆离开。
王碧奎老师心中一动,记在心里,回家后立刻将这番看似寻常的抱怨告诉了老师。
“电话局?半夜派工?要紧地方?”书房内,老师吴石听完妻子的转述,脸色骤然一变,他快步走到台北市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那几个已被他内心标记为高度敏感的区域。
“电子侦察……谷正文动用了监听手段!”老师瞬间做出了判断,声音因紧张而有些沙哑,“他在尝试监控可能的通讯线路!目标是……蔡孝乾系统可能使用的公用电话或外围据点!”
我倒吸一口冷气:“老师,这意味着敌人的侦查已经进入了技术层面!他们不仅在盯人,还在监控通讯!蔡孝乾他们如果还在使用电话联系,哪怕再谨慎,也可能留下痕迹!”
“更重要的是,”老师目光沉重,“这说明谷正文已经掌握了相当具体的目标范围,侦查正在收网!电子侦察往往是行动前的最后一步确认!留给蔡孝乾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多了!”
我们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电子侦察的出现,意味着那张无形的大网,已经织到了最细密的程度,并且开始尝试捕捉电波中无形的信息流。猎物的一切活动,都在被更立体、更技术化地监控着。
“必须做最后的准备了!”老师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聂曦,检查我们所有的应急通讯方案,确保没有任何线路被潜在监控。同时……做好随时启动最终预案的准备。风暴,真的要来了。”
“是!老师!”我肃然领命,心中明白,最后的时刻,正在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快速逼近。电子侦察的幽灵,已经盘旋在台北上空,死亡的倒计时,滴答作响,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