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带来的短暂振奋,如同在阴霾密布的天空中划过的一道微弱闪电,虽照亮了前路,却无法驱散笼罩四野的沉重黑暗。我们掌握了更精良的“武器”,但敌人布下的罗网,也正以更精密、更阴险的方式,悄然收紧。在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个体的技艺与坚韧,往往需要经受最残酷的考验。
三月下旬,台湾全岛的戒严状态有增无减,保密局的活动愈发猖獗,报纸上关于“破获重大共谍案”的报道开始连篇累牍地出现,虽然语焉不详,但那股肃杀之气,已足以让知情者感到刺骨的寒意。我和老师吴石心照不宣:蔡孝乾(老郑)系统的崩溃,恐怕已是时间问题,甚至可能已经发生。这场风暴的冲击波,随时可能席卷到我们身边。
然而,与预期中可能到来的疾风骤雨式的直接冲击不同,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加粘稠、更加无孔不入的形态。这是一种从四面八方缓缓渗透而来的、令人窒息的监视感。经验告诉我们,这往往是更专业、更耐心的对手,开始布下天罗地网的前兆。而能在台湾布下如此棋局的,唯有谷正文。
这种变化是细微而持续的,需要极度敏锐的感官才能捕捉:
寓所周边:街角那个修鞋摊的“老师傅”换成了一个更年轻的生面孔,他不再总是低头做活,而是时常拿起报纸,目光却越过纸缘,长时间地停留在我们寓所的窗户和出入口。对面二楼那扇总是拉着一半窗帘的窗户,后面似乎多了些模糊的人影晃动,且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
日常路线:我(聂曦)骑车往返参谋本部的路上,开始频繁地“偶遇”同一辆黑色的、没有明显标识的轿车,它有时跟在后面,有时从对面驶来,车速总是不快不慢。路边一些原本固定的摊贩位置,出现了新的面孔,他们的眼神似乎总在扫视过往的行人。
工作环境:参谋本部大楼里,一些负责保洁、送信的低阶人员中,也出现了生面孔。他们动作略显笨拙,却对往来军官的办公室门牌格外留意。甚至在军官食堂,也会感觉到有目光在暗中观察着用餐和交谈的人群。
这些迹象单个来看,或许可以解释为巧合或戒严期的正常现象。但当它们密集出现,并且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规律时,其指向性就非常明确了——我们,以及可能还有其他目标,正处于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长期监视之下。这种监视的目的,不再是寻找某个具体的证据或突破口,而是企图通过记录我们的一切生活细节、行为规律、社交网络,从中发现任何不自然的、反常的蛛丝马迹。这是一种“水滴石穿”式的策略,比拼的是耐心和细节。
“聂曦,感觉到了吗?”一天晚上,老师在书房里,声音低沉地对我说,目光锐利地扫过窗外沉沉的夜色。
“感觉到了,老师。”我肃然点头,“不是突击检查,而是长期布控。谷正文换了打法,他在织一张更细、更密的网。他想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哪怕最微小的破绽。”
“没错。”老师缓缓踱步,眉头紧锁,“这是一种更阴险、也更难对付的策略。它不急于求成,而是试图将我们完全置于显微镜下。任何一点习惯的改变,一次偶然的迟到早退,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甚至与某个‘敏感’人物的一次正常公务接触,都可能被记录、分析、放大,成为怀疑的种子。他在和我们拼耐心,拼细节,拼谁先露出马脚。”
老师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我,眼神无比凝重:“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静默’和‘常规化’策略,必须提升到极致。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做到‘无事’,更要做到‘无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符合我们公开身份的逻辑,不能有任何偏离常规的异常。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像钟表一样精准、一样‘乏味’,让监视者找不到任何值得记录的点。”
“是,老师!”我凛然应命,“我会重新审视我们所有的行为模式,从起床时间、早餐内容、上下班路线、工作流程、到晚间活动,确保其高度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同时,对所有可能的社交接触,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和控制。”
“还有寓所内部。”老师补充道,“要提醒碧奎,家里的生活节奏也要保持稳定,采购、作息、甚至孩子的活动,都要有规律。要让外面的人看到,这是一个极其普通、毫无秘密可言的军官家庭。”
“明白!”
从那一刻起,一场在敌人眼皮底下、比拼“绝对正常”的无声较量开始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一种近乎刻板的程式化状态:
时间精准:每天起床、用餐、出门、回家、熄灯的时间,几乎分秒不差。
路线固定:上下班永远走同一条路线,速度均匀,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停留或张望。
行为可预测:在参谋本部,我永远在处理文件、传送公文,表情平静,不与任何人进行工作之外的闲聊。老师则永远在开会、批阅文件、听取汇报,展现出一个标准职业军官的形象。
社交净化:除了极少数无法推脱的公务应酬,我们谢绝了一切私人往来。寓所几乎不再有客人到访。
家庭生活透明化:王碧奎老师将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且“公开”,按时接送孩子、买菜做饭,傍晚带着孩子在院子里做做游戏,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平淡。
我们就像两个最精密的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入到国防部这台庞大机器和台北市这幅“正常”的社会图景中,不产生任何多余的噪音和摩擦。
这种极致的“表演”,是对意志力的巨大消耗。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自我控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真情流露。我们知道,在窗外那些看不见的眼睛里,我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组需要被分析的数据和行为模式。
谷正文的棋局,阴险而耐心。他将我们置于一个无形的牢笼中,试图用时间和细节来消磨我们的意志,寻找我们的破绽。而我们,则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自律和坚韧,与之对抗。我们深知,在这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凶险万分的持久战中,谁先失去耐心,谁先流露出异常,谁就将万劫不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志较量。我们唯有坚持下去,直到局势发生改变,或者……直到被那无孔不入的监视,发现那几乎不存在的微小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