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国点起一支烟,烟雾缭绕中,缓缓道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二十多年前,祁建国和姜文斌都是天海市老机械厂的青年职工。
祁建国是技术扎实的钳工,姜文斌则是厂办的一名干事,头脑灵活,善于钻营。两人当时关系还算不错。
后来,厂里有一批重要的进口设备需要安装调试,由祁建国所在的技术班组负责。在调试过程中,祁建国发现设备的一个核心部件存在隐蔽的质量缺陷,如实向上级做了汇报。
当时负责采购的厂领导为了推卸责任,想压下此事,暗示祁建国修改报告。
祁建国拒绝了。不久后,厂里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生产事故,恰好与那台设备有关。姜文斌当时作为厂办人员,参与了事故调查。
在调查报告中,他将事故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祁建国所在的班组“操作不当”,对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则轻描淡写。
祁建国据理力争,但人微言轻。最终,他背了一个处分,而姜文斌则因为“处理危机得力”,得到了赏识。此事之后,两人关系破裂。
再后来,机械厂效益下滑,改制分流,祁建国拿了买断工龄的钱,开了这家小超市。而姜文斌则利用积累的人脉和手段,下海经商,一步步发迹。
“那块老厂区的地皮,后来几经倒手,听说最后落在了他手里。”祁建国狠狠吸了口烟,“他那种人,睚眦必报。当年我坚持上报设备问题,等于挡了他和他背后那些人的路。他后来肯定一直记着这笔账。现在看你有出息了,他怕是连你一起恨上了!”
祁阳听完,心中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旧账”,根源在此。
姜文斌这种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人,信奉的是弱肉强食,对当年“不识抬举”的祁建国怀恨在心,如今看到祁阳的投资,调查之后发现是祁建国的儿子,自然更不甘心,想要新旧账一起算。
调查他家庭背景,骚扰超市,乃至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都符合其行事逻辑。
“爸,妈,你们别担心,这事我知道了就好应对。”祁阳安抚着父母,“你们平时多注意安全,店里装好监控,遇到陌生人多留意。其他的,交给我来处理。”
虽然搞清楚了缘由,但姜文斌在暗处的威胁依然存在。
回到学校,祁阳接到苏婉晴的消息,张伟同意见面,时间定在第二天下午,地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苏婉晴提醒,张伟状态不太好,似乎对之前的经历心有余悸,也对接下来的选择很迷茫。
祁阳表示理解。他需要评估的,不仅仅是张伟团队的技术,更是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创业的决心和能力。
与此同时,烧结炉的检修工作终于全部完成。山本工程师团队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测,确认所有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温度场均匀性甚至优于出厂指标。
“祁先生,高先生,检修工作全部结束。设备状态现在非常完美,可以随时开始长周期稳定性测试。”山本郑重宣布。
陈明远兴奋地搓着手:“太好了!我马上安排原料进场,明天就点火开始测试!”
然而,就在陈明远准备下达指令时,祁阳却抬手阻止了他。
“等一下。”祁阳看着已经完全恢复的烧结炉,眼神冷静,“测试计划,稍微调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