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宿舍里,关于组队的讨论也终于从赵刚的单方面鼓吹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兄弟们,不能再拖了!”赵刚挥舞着刚从宣传栏撕下来的大赛通知,“报名截止日期就快到了!咱们‘财富四剑客’到底成不成,给句痛快话!”
李哲合上手中的《计量经济学》,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但带着一丝兴趣:“参加可以。但必须明确分工,选题也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和研究价值,不能瞎搞。”他说话间,目光不经意地瞥向祁阳,显然更在意祁阳的态度。
孙伟依旧戴着耳机,但音量似乎调小了些,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漫无目的地滑动着,耳朵却分明竖了起来。
祁阳放下手中看到一半的行业研报,迎着赵刚期待的目光,以及李哲隐含询问的眼神,点了点头:“可以组队。我刚研究了一个方向,觉得很有潜力。”
他言简意赅地将“产业洞察”中关于工业AI视觉检测的市场痛点、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机会提炼出来,向室友们做了介绍。
他没有透露信息的特殊来源,只说是近期关注产业升级趋势时的一些思考。
李哲的眼睛立刻亮了:“这个方向确实很有前景!与传统产业结合,解决实际痛点,市场空间足够大。数据搜集和市场规模分析这部分,我可以负责。”
他几乎瞬间就进入了状态,开始在心里盘算需要查找哪些数据库,建立怎样的分析模型。
赵刚虽然对“卷积神经网络”、“算法鲁棒性”之类的技术名词听得云里雾里,但“解决中小企业痛点”、“巨大市场空间”这些词却让他热血沸腾。
“这个好!一听就高大上!营销策划、市场推广这块就交给我了!保证想出一鸣惊人的点子!”他拍着胸脯,已经开始脑补项目路演时台下评委和观众惊叹的场景。
“需要画设备外观图,或者软件操作界面示意图吗?”一个略显慵懒的声音响起。孙伟不知何时摘下了半边耳机,眼睛看着窗外,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这倒是出乎其他人的意料。赵刚惊讶地看向孙伟:“伟哥,你还会这个?”
孙伟撇撇嘴:“随便学学,总比某些人只会空口说白话强。”
祁阳笑了笑,知道这是孙伟表示参与的方式。“很好,那产品概念设计和UI\/Ux部分就交给孙伟了。”他顺势分配了任务,然后看向赵刚,“队名,‘财富四剑客’有点过于……直白。我们项目方向是工业AI检测,强调精准和洞察,队名最好能体现这一点。”
赵刚挠挠头:“那叫‘明眸’怎么样?明亮的眼睛,寓意我们的系统像明察秋毫的眼睛一样,发现问题!”
这个名字意外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明眸”团队正式成立。
接下来的日子,406宿舍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与实践结合的氛围。
李哲的桌面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行业报告、学术论文和数据统计年鉴,他对着电脑屏幕,利用各种软件工具构建市场容量预测模型和竞争对手分析矩阵,神情专注,时不时推一下滑落的眼镜。
赵刚则抱着营销学的课本和案例集,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个“炸裂”的营销口号和推广方案,然后又拿着它们去骚扰李哲,询问预算是否可行,常常被李哲用冷静的数据泼上一盆冷水。
“刚子,你这个‘三年占领全国30%市场份额’的目标,依据是什么?根据我的模型,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五年内能达到15%就已经是奇迹了。”
“你这个‘全网病毒式营销’方案,预算起码八百万起步,对我们假设的初创公司现实吗?”
每当这时,赵刚就会讪讪地收回自己的“宏图大计”,继续埋头修改。
孙伟则安静得多,他弄来了一块数位板,常常在没课的时候,对着电脑屏幕,用专业软件勾勒着想象中的检测设备外观——线条简洁,充满科技感;或者设计软件的操作界面——力求简洁直观,符合工厂工人的使用习惯。他偶尔会把自己画的图展示给大家看,虽然话不多,但能看出投入了心思。
祁阳则扮演着团队核心和“现实检验官”的角色。他利用从真实商业项目中获得的经验,不断引导、质疑和修正队友们的设想。
“哲哥,这个成本回收周期模型,考虑了设备折旧、运维成本和潜在的技术迭代风险吗?需要再保守一些。”
“刚子,推广方案聚焦b2b渠道,参加行业展会,与设备集成商合作,比面向消费者的广告更有效。”
“孙伟,这个界面颜色对比度可以再强一点,考虑一下工厂环境的光线条件。”
他还抽空将“产业洞察”中的部分非核心技术思路,以建议的形式融入到计划书中,提升了方案的前瞻性和独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祁阳也想起了林薇的邀约。在一次团队讨论间隙,他向大家提了一下林薇的意向。
李哲首先表示同意:“林薇专业成绩很好,做事也认真,如果她愿意加入,能加强我们的团队力量,尤其是在宏观分析和文案撰写上。”
赵刚自然没有异议,多一个成绩好的女生加入,他觉得队伍更有面子。孙伟不置可否,算是默认。
于是,祁阳联系了林薇。
她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很快融入到团队中,主要负责竞争格局分析和部分商业计划书的文字润色工作。
她的加入,确实让团队在分析的深度和报告呈现的专业性上更上一层楼。
于是,宿舍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或激烈讨论,或安静查阅资料,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一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氛围,悄然凝聚。
就在“明眸”团队的商业计划书初具雏形,祁阳也偶尔通过电话关注着“灏阳”中试场地谈判和设备采购进展时,沈弘毅那边传来了新的消息。
他参加了一个关于硬科技投资的闭门沙龙,回来后与祁阳沟通:“祁总,钠电池的热度确实在快速提升。今天听到风声,除了我们已知的那几家机构,似乎还有新的资金在关注这个赛道,而且风格……可能比较激进。”
祁阳眉头微动:“具体点?”
“还不明确,只是感觉。”沈弘毅语气谨慎,“市场上优质的项目就那么多,接下来,恐怕不只是拼眼光,还要拼速度和魄力了。”
祁阳沉吟片刻,说道:“保持关注。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必须尽快做出成绩,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