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临门一脚
“争创实验室十条”的颁布和一系列扎实的前期工作,如同为江南省申报国家实验室的征程注入了强劲的推力,不仅在省内凝聚了空前共识,也在北京相关部委和专家圈子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江南省展现出的决心、诚意和务实作风,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从“积极参与者”变成了“有力竞争者”。
然而,秦墨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考验耐心、定力和应对突发状况能力的时刻。真正的决战,就在眼前。
这天下午,秦墨接到了来自国家部委一位相熟司长的电话,语气带着祝贺也透着提醒:“秦主任,恭喜啊!你们江南省的申报材料和前期工作,几位关键专家评审后评价很高,认为方向选得准、基础打得实、改革力度大。目前看,希望在众多申报单位中是排在前列的。部里初步计划,下个月将组织一个高规格的专家评审团,赴几个重点申报省份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这‘临门一脚’至关重要,你们务必做好万全准备!”
消息传来,省发改委大楼内既兴奋又紧张。实地考察和现场答辩,意味着不再是纸面文章,而是对江南省真实实力、准备情况和工作状态的全面检阅,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
秦墨立即召集筹备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气氛如同战前动员。
“同志们,决战的时刻到了!”秦墨目光炯炯,扫过每一位成员,“专家评审团下来,看的不仅是实验室的规划蓝图,更是我们江南省整体的创新生态、干部的精神面貌、以及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执行能力。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最细的准备、最好的状态,迎接这次‘大考’!”
他成立了“迎检工作指挥部”,亲自担任总指挥,下设综合协调、现场准备、答辩材料、后勤保障等若干个专项小组,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岗。
现场准备组的任务最重也最具体。他们要确定考察路线,精心挑选最能代表江南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力的点位:江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药物研究院的中试平台、龙头药企的智能化生产线、以及规划中的实验室核心区选址。每一个点位的讲解内容、展示方式、环境布置、甚至参观路线的时间掐算,都要反复演练,确保既能展现硬实力,又能体现创新链的协同性。秦墨要求,讲解必须由一线科研人员或企业技术负责人主导,杜绝“干部念稿”,要讲出真东西、实干货。
答辩材料组则在已有申报材料基础上,针对专家可能关心的核心问题,如“体制机制改革如何真正落地?”“如何保证长期稳定投入?”“如何吸引和稳定国际顶尖人才?”等,准备更加深入、更具操作性的应答预案。秦墨亲自参与答辩模拟,扮演“挑剔专家”,提出各种尖锐问题,锤炼答辩团队的反应能力和专业素养。
综合协调组负责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对接,拟定详细的接待方案和活动日程,确保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同时保持高效、务实、节俭的作风。
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秦墨几乎泡在了办公室里,白天检查各个点位的准备情况,晚上审阅修改答辩材料,常常忙到深夜。他事无巨细,甚至对汇报ppt的字体、展示厅的灯光效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近乎苛刻的认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然而,就在考察日期临近的前一周,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发生了。规划中的实验室核心区选址地块,涉及一家小型民营配件厂的搬迁。该厂负责人对补偿方案不满意,联合部分职工,准备在专家考察当天采取一些过激行为表达诉求。消息被开发区管委会及时掌握,报到了指挥部。
这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强行压制,可能激化矛盾,万一在考察时出现状况,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迁就让步,不仅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更会打乱整体工作部署。
秦墨没有慌乱,他立即召集开发区、信访、法制办负责人开会。在听取各方意见后,他做出了果断决策:
“第一,原则必须坚持。补偿标准是依法依规评估确定的,不能随意突破。第二,工作必须做细。成立专班,由开发区主要领导带队,连夜上门,再次与厂方和职工代表面对面沟通,把政策讲透,把账算清,同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第三,解决合理诉求。对于职工再就业、社保衔接等实际困难,政府要主动帮助解决。但底线是,绝不能干扰正常考察秩序。”
他特别强调:“这件事处理得好坏,直接体现我们的治理能力。我们要让专家看到,江南省不仅有能力搞创新,也有能力营造稳定、公平、法治的发展环境。”
开发区书记领命而去,带着工作组通宵达旦地做工作,既讲法理,也讲情理,最终妥善解决了纠纷,厂方表示配合搬迁。一场潜在的风险被化解于无形,也让基层干部对秦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担当钦佩不已。
考察的日子终于到来。由国家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抵达南宁。为期三天的考察,日程紧凑,内容充实。
在江南大学的实验室,年轻的科研人员自信地介绍着最新研究成果;在药企的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在规划选址地,周边配套和未来蓝图清晰展现。专家们看得仔细,问得专业,从技术细节到政策环境,从人才待遇到成果转化,问题一个接一个。以秦墨为首的省答辩团队准备充分,应答流畅,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微观数据,既展现了优势,也不回避短板,体现了真诚和自信。
尤其在与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听到了许多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了江南省上下对科技创新的渴望和务实创新的氛围。一位资深院士在考察结束时,私下对秦墨说:“秦主任,你们是真正在做事,不是在‘包装’。这种干事创业的‘气’和‘势’,很难得。”
考察顺利结束,送走评审团,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心情依然忐忑。最终结果,还需要等待部委的综合评议和上会决策。
回到办公室,秦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踏实感。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带领团队完成了所能做的一切。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程序去检验。
晚上,他难得地准时回家。林芷若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女儿路安兴奋地围着爸爸问这问那。饭桌上,秦墨没有多谈工作,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光。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段为共同目标奋力拼搏的经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江南省的发展历程中,也锤炼了他自己和这支队伍。
一个月后,消息从北京传来:经过严格评审,江南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承建“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
喜讯传来,江南省上下欢欣鼓舞。秦墨在接到正式通知的那一刻,眼眶微微湿润。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对江南省发展路径、改革决心和全省干部群众奋斗精神的最高认可。
站在新的起点上,秦墨没有沉醉于喜悦,他立即投入了国家实验室筹建方案的细化工作。他知道,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力量,将是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使命。科技强省的号角已经吹响,更波澜壮阔的篇章,正等待着他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