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新的考场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楼,坐落在省城中心区域,庄重而静谧,与清河市委市政府大院的忙碌喧嚣截然不同。秦墨的办公室位于大楼的第九层,宽敞、明亮,透过宽大的落地窗,可以俯瞰城市中心广场和远处蜿蜒的江水。这里的环境,代表着更高的平台、更宏观的视野,也意味着更复杂的规则和更无形的压力。
办公桌上,文件筐里摆放的不再是清河市具体的项目报批或企业纠纷,而是《全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重点产业布局规划中期评估》、《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论证》等宏观议题。电话铃声不再频繁响起,但每一次响起,可能都关乎某个地市的发展大局或省直部门的协调难题。这里的工作节奏,是一种深沉的、需要大量阅读、思考和战略谋划的节奏。
秦墨的职务是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作为省政府重要的组成部门掌门人,他需要协助分管副省长,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长远战略,审核重大项目,协调区域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极强宏观把握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协调艺术的岗位。
赴任之初,省委分管领导、常务副省长赵立春与他进行了一次任职谈话。赵省长态度亲和,但话语分量很重:“秦墨同志,欢迎你啊。你在清河干得不错,有闯劲,有思路。省发改委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参谋部’、‘规划部’、‘项目部’,责任重大。希望你把基层的丰富经验和改革锐气带上来,同时也要尽快转变角色,学会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把握好‘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与‘风险’的平衡。要多调研,多学习,尽快熟悉情况,打开局面。”
“请赵省长放心,我一定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新岗位,恪尽职守,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秦墨的表态诚恳而稳重。他深知,从一市的主官到省直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内容、思维方式乃至权力运行逻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地方,他是决策中心,可以强势推动;在省直部门,他更多是执行层和协调者,需要更强的政策把握能力、沟通艺术和平衡智慧。
最初的几周,秦墨谢绝了大部分应酬,将自己埋进了浩如烟海的资料文件中。他系统研读近五年的全省经济数据分析、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熟悉委内各处室的职能和人员情况,与几位副主任和关键处长逐一深入交谈。他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脑海中的“清河地图”替换成“全省版图”,将聚焦于具体项目的“战术思维”提升到关乎全局的“战略思维”。
然而,现实的考验来得比他预想的更快,也更微妙。
他履新后的第一个挑战,竟然直接来自于他刚刚离开的清河市。
这天上午,投资处处长拿着一份厚厚的项目预审报告,面色有些为难地走进他的办公室:“秦主任,这是清河市上报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申报材料,请求纳入省重点申报项目序列,争取国家支持。按程序,需要我们先提出初审意见。”
秦墨的心微微一怔。国家级经开区申报,这是他在清河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列为“十四五”期间头等大事的战略项目,旨在为清河争取更高的开放平台和政策红利。他接过材料,快速浏览。材料准备得十分翔实,数据亮眼,规划宏伟,充分体现了清河新班子希望延续发展势头的迫切心情。
但当他看到具体指标和规划内容时,眉头渐渐蹙紧。申报方案中,关于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特别是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的测算,明显存在乐观估计甚至刻意规避敏感问题的倾向。为了提升获批成功率,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转型阵痛和潜在风险,将前景描绘得过于乐观。
“处长,你们处的初步意见是什么?”秦墨放下材料,平静地问。
处长谨慎地回答:“主任,从支持地方发展的角度,清河的基础很好,申报意愿强烈,应该支持。但从专业评估看,方案在环境承载、能耗双控、与周边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等方面的论证还不够充分,风险提示不足。如果就这样报上去,到了国家层面,被专家质疑甚至否决的风险很大,可能还会影响我省申报工作的整体信誉。”
问题摆在了面前。按常理,他刚从清河调任,于公于私都应大力支持老根据地的申报。如果他推动省里快速上报,即便将来在国家层面遇阻,责任也相对分散。但如果他此刻严格把关,提出质疑,要求清河补充完善甚至大幅修改方案,必然会拖慢申报进度,甚至可能引发清河新班子特别是市长郑国涛的误解,认为他“故意刁难”、“新官不理旧账”或“缺乏对老单位的感情”。
这是一个典型的考验:是坚持原则和专业判断,还是顾及人情和过往情面?
秦墨沉思了片刻,目光锐利地看向处长:“发改委是全省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的初审意见,必须专业、严谨、负责,经得起历史和政策的检验。不能因为申报单位是清河,就降低标准,更不能因为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就网开一面。”
他拿起笔,在报告上迅速写下批示:
“请投资处组织相关处室和专家,对清河市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初审。重点就产业定位精准性、环境容量符合度、能耗指标可靠性、风险防控预案等关键环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修改完善意见。初审意见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形成书面反馈材料,正式函告清河市人民政府,并抄报省政府办公厅。要求清河市认真研究,限期补充完善后,再行上报。”
批示清晰、明确,不留任何模糊空间。这意味着,他选择了坚持原则,将专业性和政策合规性放在了首位。
投资处长松了口气,又略带担忧:“秦主任,这样……清河那边会不会有想法?郑市长那边……”
秦墨摆摆手,语气坚定:“我们要对清河的长远发展负责,也要对全省的申报工作负责。把问题解决在初审环节,总比到了国家层面被否决要好。相信清河市的同志能够理解,这也是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按程序办吧。”
处长领命而去。秦墨走到窗前,望着远方。他知道,这份初审意见反馈回去,在清河必然会引起一些波澜。郑国涛会如何解读他的这番“铁面无私”?清河的老部下们又会作何感想?这无疑是他在新岗位上立下的第一道“规矩”,也预示着他未来的工作风格——尊重规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下午,他又主持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协调会,处理另一个地市与省交通厅关于一条高速公路线路走向的争议。他耐心听取双方意见,引导大家跳出地方利益,从全省路网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促成了一个兼顾各方的方案。与会人员感受到,这位新主任虽然来自地方,但视野开阔,处事公允,有着很强的全局观念。
下班时,秘书送来一份文件,是省委办公厅关于筹备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的通知,要求省发改委准备主体材料。这意味着,他即将在更高层面的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自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思考和谋划。
坐进返回宿舍的车里,秦墨揉了揉眉心。省城的第一天,平静之下,波澜暗涌。他成功地处理了第一个挑战,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这里没有开发区工地的喧嚣,没有基层群众的围坐畅谈,有的只是无声的案头博弈和宏大的战略运筹。这是一个全新的考场,考核的不再是单点突破的执行力,而是统揽全局的平衡力、洞察深远的预见力和坚守底线的定力。
他知道,从踏入这栋大楼的那一刻起,他必须忘记“清河秦墨”的过往,重新开始,成为一名合格的“省发改委秦墨”。前方的路,考验或许更加无形,但同样关乎万千人的福祉和发展。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车窗外流光溢彩的省城夜景,眼神坚定如初。新的征程,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