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初战
周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秦墨第一次以常务副市长的身份主持。会议议程原本是常规工作部署,但他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清河纺织厂改制方案研讨。
国资委的汇报谨慎而保守:建议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稳妥推进改制。方案四平八稳,却让在座的副市长们纷纷皱眉。
“战略投资者?”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刘建国率先质疑,“现在哪家企业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除非政府兜底,那不就是换汤不换药?”
“职工安置是大问题。”分管人社的副市长李红梅补充,“三千多职工,按现行标准安置需要两个多亿,财政根本负担不起。”
会场陷入僵局。所有人都知道要改,但怎么改,谁也不敢拍板。
秦墨默默听完所有人的发言,突然问:“为什么不问问职工自己的意见?”
众人一愣。
“我这几天调研发现,纺织厂有一批技术骨干,他们提出由职工持股、自主经营的方案。”秦墨点击投影,展示一份手写建议书,“虽然粗糙,但有想法。”
建议书出自纺织厂老工程师张卫国之手,提出成立职工持股会,募集资金购买部分资产,转型生产特种纺织品。字迹潦草,但思路清晰。
“职工持股?风险太大了吧?”国资委主任连连摇头,“万一失败了,职工血本无归,不是更要闹事?”
“那现在的方案就不风险吗?”秦墨反问,“引入外来资本,职工被动安置,技术流失,品牌消失。这样的‘稳妥’,真的是最优解吗?”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改革不能怕风险,关键是如何管控风险。我建议,成立纺织厂改制专班,我任组长,邀请职工代表参与方案设计。”
这个提议太大胆。按照惯例,这种具体事务通常由分管副市长或部门负责,常务副市长很少直接牵头。
散会后,刘建国私下找到秦墨:“秦市长,您刚来就碰这么硬的骨头,是不是再考虑考虑?纺织厂问题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秦墨理解他的好意,但态度坚决:“老刘,正因为问题复杂,才需要高位推动。改革需要担当,这个风险我来担。”
接下来的三天,秦墨扎在纺织厂。他组织职工座谈会,听取一线声音;邀请专家论证方案可行性;更关键的是,他争取到了市委书记杨帆的支持。
“改革可以试,但要有底线。”杨书记表态,“职工利益不能受损,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在这个前提下,我支持大胆探索。”
周五下午,改制专班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纺织厂会议室举行。令人意外的是,秦墨邀请的不仅是相关部门和专家,还有二十名一线职工代表。会议室坐不下,很多人站在走廊里旁听。
老工程师张卫国发言时手在发抖:“秦市长,我们算过,只要给我们机会,三年就能扭亏为盈。我们不要政府兜底,就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更让人动容的是,年轻女工小刘站起来说:“我爸妈都是纺织厂退休的,我从小在厂里长大。如果厂子没了,我们的根就没了。”
会议从下午两点开到晚上九点。最终形成的方案超出所有人预期:采取“职工持股+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模式,政府以固定资产入股,职工以现金和技术入股,共同组建新公司。政府不干预经营,但保留监督权。
方案公示那天,纺织厂像过年一样热闹。工人们围着公示栏热烈讨论,有的当场表示要入股。
但秦墨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改制方案需要省政府批准,需要协调银行贷款,需要开拓市场……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
晚上回到办公室,秦墨收到一条陌生短信:“秦市长,纺织厂的水很深,小心呛着。”号码没有显示归属地。
他微微一笑,回复:“水深才能养大鱼。”
窗外,清河的夜空星光璀璨。秦墨知道,这只是他新征程的第一场战役。后面还有开发区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创新、财政体制改革等更多硬仗要打。
但此刻,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激情。这种直面挑战、破解难题的过程,让他找回当年在昌平奋斗的初心。
手机响起,是林芷若发来的语音。小路安稚嫩的声音传来:“爸爸,新家好大!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秦墨望着窗外城市的灯火,轻声说:“很快就回。爸爸要给路安的城市,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