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深耕细作
三大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初稿审定通过,如同三张精心绘制的蓝图,悬挂在清河市改革发展指挥部的墙上。但秦墨深知,图纸画得再美,若不能落地生根,终是镜花水月。“立柱架梁”之后,更需要的是“深耕细作”,是将蓝图上的线条,一砖一瓦地垒砌成坚实的建筑。这个过程,远比构思设计更为繁琐、艰难,也更能考验执政者的耐心、智慧与韧劲。
“极简审批”体系作为最先启动的工程,率先进入了实施深水区。方案下发至各审批部门,起初的反响并非一片欢呼。长期形成的审批思维定式、部门权力界限以及潜在的廉政风险担忧,让一些具体经办人员和部分中层干部产生了不小的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
“秦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改革,”住建局一位分管工程审批的副局长在专题推进会上面露难色,“这‘容缺受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风险太大。万一后续企业补不齐材料,或者出了质量问题,责任谁来担?‘超时默认’更是悬在头上的剑,有些项目情况复杂,专家评审、公示环节的时间真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啊。”
类似的声音,在规划、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都有所体现。改革从纸面走向现实,首先遭遇的是旧有工作惯性与新制度要求的激烈碰撞。
秦墨没有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强压,他明白,破除阻力,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他采取了“解剖麻雀”的方式,亲自挑选了一个正在走流程的中等规模制造业项目作为“试验田”,要求各审批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组成联合工作组,全程跟踪该项目,严格按照“极简审批”新流程操作。
“我们就拿这个项目‘跑一趟’。”秦墨在项目启动会上说,“不是要追求速度,而是要发现问题。每个环节卡在哪里?哪个部门觉得新流程走不通?风险点具体是什么?我们在实践中找答案,在碰撞中磨合理。”
接下来的两周,秦墨几乎每天都要听取项目进展汇报,甚至数次到审批大厅现场观察流程运转。他发现,问题确实具体而微:有的部门内部系统还未与新平台完全对接,导致信息传递延迟;有的审批要件“容缺”标准界定模糊,经办人员不敢签字;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不顺畅,仍有“踢皮球”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秦墨现场办公,逐一破解。他协调市财政紧急拨款,加快部门内部系统改造升级;组织法制办、各审批部门负责人连夜开会,逐项审定“容缺清单”,明确边界和后续核查责任;建立审批流程“首席代表”协调机制,赋予牵头部门更大的协调权,杜绝推诿。对于确因客观原因可能超时的环节,他要求必须提前预警,说明理由,由市级层面统筹协调,而非简单“默认”。
经过一番艰难的“磨合”,首个“试验田”项目最终在规定时限内走完了全流程,虽然过程磕绊,但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秦墨立即让改革办总结形成《“极简审批”操作指引(第一版)》和《常见问题应对手册》,下发至所有审批人员手中,并组织大规模轮训。同时,他宣布设立“审批改革风险补偿基金”,对因探索容缺受理等创新举措而出现工作失误的干部,经认定非主观故意的,予以一定免责,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
就在“极简审批”艰难推进的同时,“创新雨林”生态的培育也遭遇了预期中的挑战。科技局牵头制定的支持政策虽然优厚,但许多中小科技企业反映“看得见、摸不着”,申请流程复杂,评审标准不透明。开发区规划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也因技术路线选择、运营模式、费用分担等问题,在相关部门和企业间争论不休。
秦墨意识到,支持创新不能“撒胡椒面”,必须精准滴灌。他调整策略,推行“企业秘书”制,从科技、工信、开发区等部门抽调骨干,为重点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理解政策、对接资源、解决具体困难。对于“共性技术平台”,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和方案设计,并召开由潜在用户企业、高校专家、投资机构参加的听证会,共同决策,确保平台建成后真正能用、好用。
最考验耐心和统筹能力的,是“城乡融合”这篇大文章。一边是开发区日新月异、资本涌入的热火朝天,另一边是部分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的沉寂景象。如何将发展红利向农村引流,绝非简单投钱就能解决。
秦墨选择了一个地处城郊、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发展滞后的镇作为试点。他多次带队深入该镇调研,与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本地企业主座谈,不是去下达指令,而是去倾听需求,共同谋划。他们发现,该镇毗邻开发区,有发展配套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潜力,但缺的是规划引导、土地整合和启动资金。
秦墨协调规划、国土、农业、文旅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驻镇办公,帮助镇上制定“城乡融合示范区”详细规划,创新采用“点状供地”、“混合用地”模式破解土地瓶颈,并整合涉农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启动道路升级、环境整治和首个特色民宿集群项目。他特别强调,发展要惠及农民,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而非旁观者。
这个过程缓慢而琐碎,需要协调的利益方众多,常常为一个政策细节争论半天。但秦墨极有耐心,他相信,只有经过充分磋商、凝聚最大共识的方案,才能行稳致远。
时光在忙碌中飞逝。转眼数月过去,秦墨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奔波于开发区、审批大厅、乡镇试点;晚上召开各种协调会、审阅报告、批示文件。人瘦了一圈,但眼神愈发锐利和沉静。
林芷若看着丈夫劳累,心疼却无法分担,只能尽力照顾好家庭,让女儿路安的童真笑语成为秦墨回家后最好的慰藉。一次,路安用积木搭了一座歪歪扭扭的“大楼”,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给你盖了个新办公楼!”秦墨抱着女儿,眼眶微热,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仿佛都烟消云散。
深耕细作,终见微光。 “极简审批”体系在经过初期的混乱后,逐渐顺畅,平均审批时限显着压缩,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企业秘书”精准服务,帮助几家科技企业解决了关键难题,获得了风险投资;“城乡融合”试点镇的首批民宿开业迎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当地农民拿到了第一笔分红,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悄然改变着清河的发展肌理。秦墨站在办公室的巨幅地图前,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各项工作的进展。地图上,星星点点的光芒正在逐渐连成片。
他知道,深耕细作的道路依然漫长,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挑战还会涌现。但此刻的他,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坚定。改革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耕耘。他愿意做这名耐心的农夫,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播种,继续耕耘,静待秋收的时节。下一章,或许该是“静待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