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破冰之路
腊月的昌平,寒风凛冽。秦墨站在云岭乡的盘山公路上,脚下是新铺的沥青路面,像一条黑色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这是三大民生工程中进度最快的农村公路项目,但此刻却遇到了棘手难题。
“秦书记,最后这三公里实在没法推进了。”项目负责人老陈指着前方的悬崖,“这里是地质灾害点,施工队不敢冒险。”
秦墨接过地质报告,眉头紧锁。这段路连接着最偏远的三个自然村,涉及2000多群众出行。如果绕道,不仅增加预算800万,还要多占50亩基本农田。
“能不能采用隧道方案?”秦墨问。
“技术上可行,但造价要增加1200万,工期延长半年。”老陈叹气,“县里资金已经见底了。”
回到县城,秦墨立即召开专题会。财政局的汇报让人揪心:公路项目原预算5000万,现已支出4200万,剩余资金只够维持半个月施工。
更麻烦的是,由于赵建国案发,省里对昌平的专项资金审批更加谨慎,原本承诺的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
“书记,要不先停工?”有人建议。
“绝对不能停!”秦墨斩钉截铁,“群众等了十几年,不能让他们再失望。”
深夜,秦墨在办公室翻看案件卷宗时,突然灵光一现:赵建国团伙涉案金额高达2000多万,如果能够追回这部分资金,不就能解燃眉之急?
第二天一早,他约见纪委和检察院负责人。
“涉案财物追缴进度如何?”
“已冻结资金800多万,但大部分资产需要司法程序才能处置。”
秦墨沉思片刻,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能不能先期垫付?用追缴资金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启动隧道工程。”
这个想法风险很大。法院的同志明确反对:“涉案资金必须等判决后才能处置,这是法律规定。”
但秦墨没有放弃。他带着详细方案直奔省高院,找分管执行的副院长汇报。带着云岭乡群众盼路的视频,带着施工队冬季坚守工地的照片,带着孩子们步行十几里山路上学的画面...
“院长,法律要讲,但民生更要顾。能不能特事特办?”
副院长被他的真诚打动:“我们可以尝试先行垫付、后续抵扣的创新模式,但需要严格监管。”
与此同时,秦墨让李哲副县长发挥专长,向省发改委申请将该项目列入“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争取特殊政策支持。
一周后,好消息传来:省里批准了资金垫付方案,同时追加500万专项补助。更让人振奋的是,隧道工程采用新技术后,造价降低20%,工期缩短三个月。
开工那天,云岭乡群众自发来到工地,七旬老人杨大爷拉着秦墨的手老泪纵横:“秦书记,这条路我们盼了一辈子啊!”
风雪中,挖掘机的轰鸣声如同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山。秦墨知道,这不仅是打通一条路,更是打通群众心中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