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新舞台,新挑战
四月的清河市,春意正浓。秦墨坐在市发改委副主任办公室里,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从山阳县调到市里已经两个月,他仍在适应这个新舞台的节奏。
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涉及三个地市、十二个县区的合作项目。比起在山阳时具体而微的工作,现在他要面对的是跨区域的宏观布局,每个决策都关乎数百万人的发展。
“秦主任,九点的区域协调会准备开始了。”秘书小刘敲门提醒。
秦墨整理了下西装——这是林芷若特意为他新买的,说“市里不同县里,要注意形象”。他拿起笔记本走向会议室,脚步沉稳。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市县分管领导已到齐。秦墨一进门,就感受到几道审视的目光。在座的多是资历深厚的“老地市”,对他这个“破格提拔”的年轻人,难免心存疑虑。
“小秦主任年轻有为啊。”分管交通的副市长老陈笑着握手,话里有话,“听说你在山阳搞得风生水起,希望市里工作也能打开局面。”
秦墨谦和回应:“陈市长多指教,我是来学习的。”
会议讨论的是跨市高速公路规划,争议焦点在线路走向上。南平市坚持走南线带动资源县,临沂市主张走北线连接开发区,双方僵持不下。
“我建议,咱们实地调研后再定。”秦墨提出折中方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区域公平。”
散会后,老陈拍拍他肩膀:“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区域协调讲究平衡艺术,急不得。”
回办公室路上,秦墨陷入沉思。他明白老陈的潜台词:在市级层面,人际关系和利益平衡比做事更重要。但这与他“实干为先”的作风格格不入。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秦墨带队实地勘察时,发现一个被忽略的问题:规划中的南线要穿越饮用水源地,存在环境风险。他连夜整理资料,向市委提出优化方案。
“秦主任,这个方案动了太多人蛋糕啊。”区域办老张委婉提醒。
果然,新方案遭到南平市强烈反对。更让秦墨压力山大的是,某省领导也打来电话“关心”项目进展。
那晚,秦墨在办公室待到凌晨。林芷若来电询问,他苦笑:“比在山阳复杂多了,每个决定都牵一发动全身。”
“记得你在山阳怎么破局的吗?”妻子柔声提醒,“沉下去,听真话,办实事。”
这句话点醒了秦墨。第二天,他直接下乡,走访线路沿线村民。在水源地附近的村庄,老村长的话让他震撼:
“领导,这水库供着三百万人喝水啊!路修好了,水喝坏了,值吗?”
秦墨带着村民的录音和照片返回市里,在协调会上播放。视频中老百姓朴实的担忧,让争论的各方沉默了。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秦墨展示优化方案,“新线路只增加二十公里,但避开敏感区,长远看利大于弊。”
这次,连最反对的南平市代表都动摇了。方案最终通过,秦墨赢得了第一场硬仗。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五月,省委下达任务:编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这是个烫手山芋——各地市都争重点产业,谁都不愿让步。
更棘手的是,秦墨发现规划草案存在严重问题: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若按此实施,将造成巨大损失。
“这是多位专家论证过的方案。”老陈提醒他,“小秦,慎重啊。”
秦墨失眠了。顺从,可以相安无事;反对,可能得罪很多人。但想到前世这些地区因恶性竞争导致的衰败,他无法坐视。
他做了个大胆决定:越级汇报。通过党校老师引荐,他向省委政策研究室提交了分析报告,直指规划弊端。
风险巨大,收获也巨大。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意见中肯,请秦墨同志牵头优化规划。”
尚方宝剑在手,工作顺利推进。但秦墨明显感到,某些同事态度更疏远了。更有传言说他“好大喜功”“不尊重老同志”。
压力最大时,他在市委大院遇到老书记李国强(已调任市人大副主任)。老人一语道破:“小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记住,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再大的风也不怕。”
这句话给了秦墨力量。他坚持公开透明,每版方案都充分征求意见;更创新性地引入“利益补偿机制”,让产业调整地区获得生态补偿。
七月,新规划通过评审。更让他欣慰的是,曾经反对最激烈的某市领导,私下对他说:“秦主任,虽然过程不愉快,但结果对老百姓有利。我服你。”
当晚回家,林芷若准备了火锅。吃着热腾腾的饭菜,秦墨感慨:“在市里工作,比县里难,但也更有价值。”
“因为你站得更高了。”妻子微笑,“记得吗?你说过,位置越高,责任越大。”
夜深人静,秦墨在日记上写道:“从县到市,变的是平台,不变的是初心。区域协调不是和稀泥,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条路,我要坚定走下去。”
窗外,城市灯火璀璨。秦墨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全省区域发展论坛即将召开,他将作主旨发言。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但此刻的他,已不再迷茫。因为明白:真正的舞台,不在职位高低,而在能为多少人创造价值。这份领悟,比任何官职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