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破局与新生
元旦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山阳县工业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院子里光秃秃的梧桐树,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棋该怎么走。
农机厂的成功改制虽然树立了典范,但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全县剩下的三十多家企业情况错综复杂,每个厂子都是一本难念的经。更棘手的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暗处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周一早晨的工业专题会上,矛盾集中爆发了。
“县纺织厂四百多名职工集体上访,把县政府大门堵了!”工业局长急匆匆推门而入,额上沁着汗珠,“要求发放拖欠的工资,扬言要去省里讨说法。”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秦墨——这个刚满三十岁的年轻副县长,能否扛住这次危机?
秦墨平静地合上笔记本:“我去现场。”
县政府大门口,黑压压的人群情绪激动。见秦墨出来,人群瞬间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困境:
“秦县长,厂里停产半年了,工资一分钱没有!”
“孩子开学要交学费,我们拿什么交啊!”
“今天不给个说法,我们就不走了!”
秦墨没有接工作人员递来的喇叭,而是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面前,接过他手中皱巴巴的工资条:“老师傅,欠了您多少工资?”
老工人一愣:“八个月,四千三百块。”
秦墨转向人群:“还有比老师傅欠得更多的吗?”
一个中年女工举手:“我十一个月没发工资了!”
......
问清情况后,秦墨站上台阶,声音沉稳:“同志们,情况我了解了。给我三天时间,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
“空话我们听多了!”人群中有人喊。
“不说空话。”秦墨目光扫过全场,“现在请大家推选五个代表,跟我到会议室具体谈。其余同志先回去,我以党性担保,三天内解决问题!”
也许是他的真诚打动了大家,人群渐渐散去。五个职工代表跟着秦墨走进会议室时,脸上还带着将信将疑的表情。
会谈持续了三个小时。秦墨不仅详细记录了每个职工的具体困难,还当场打电话协调民政部门,为特困职工申请临时救助。更让代表们意外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纺织厂闲置厂房改造成小商品市场,职工可优先租赁摊位创业。
“可是...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老代表王师傅问出了关键问题。
秦墨微微一笑:“县里可以协调小额创业贷款。更重要的是,我已经联系了浙江义乌的客商,他们愿意来设点,带货源、带技术。”
这个方案是秦墨连夜想出来的。前世记忆中,这个小商品市场后来确实成功了,但那是五年后的事。现在,他要用超前眼光,为职工蹚出一条新路。
三天后,当第一批创业贷款发放到职工手中,当浙江客商带着样品来考察时,纺织厂的职工们终于相信,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然而,就在纺织厂问题初见曙光时,更大的危机悄然而至。
一个周日的深夜,秦墨接到紧急电话:县化肥厂发生泄漏事故,有毒气体扩散,周边村民紧急疏散!
秦墨立即赶赴现场。夜色中,化肥厂区被刺鼻的黄烟笼罩,警灯闪烁,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厂长和几个负责人竟然联系不上了!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秦墨临危不乱,“第一,组织周边村民全部撤离;第二,调集全县防毒面具;第三,请市里专家支援!”
在等待专家的时候,秦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组建党员突击队,进厂排查泄漏点。
“太危险了!”安监局长急忙阻止。
“我是现场总指挥,我带队。”秦墨戴上防毒面具,第一个走向厂区。
三个小时的抢险,惊心动魄。当泄漏点最终被堵住时,秦墨和突击队员们都已精疲力尽。但更让他心寒的是,事后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设备长期失修,而厂领导却一直在虚报安全生产达标。
“这是犯罪!”在事故分析会上,秦墨罕见地拍了桌子,“必须严肃处理!”
深挖下去,更触目惊心:该厂连续三年虚报盈利,骗取国家补贴;厂领导挥霍无度,却连职工社保都欠缴。案件移送司法机关时,全厂职工敲锣打鼓,放鞭炮庆贺。
这件事让秦墨深刻反思:改革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他向县委提出建议:在全县国有企业推行“阳光管理”,财务公开、决策透明、职工监督。
阻力比想象中大。有人质疑:“这样搞,厂长还有什么权威?”有人担忧:“公开透明,会不会影响稳定?”
最让秦墨意外的是,林芷若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支持。她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五十年代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效益和职工积极性都很高。这个历史经验,为秦墨的改革提供了有力佐证。
春节前,改革在化肥厂试点。令人惊喜的是,财务公开后,职工们自发组织“挖潜小组”,提出节能降耗建议三十多条,当月成本下降百分之十五。更有一个老工程师,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技术改造方案——原来他因不满前领导腐败,一直不愿贡献。
“秦县长,是您的阳光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老工程师激动地说。
试点成功,改革全面推开。到第二年春天,全县国有企业竟奇迹般扭亏为盈。更让人欣喜的是,职工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一劳动节,县里召开表彰大会。秦墨特意邀请了下岗创业成功的职工代表、技术改造能手、甚至曾经上访的职工。当这些普通人站在领奖台上时,台下掌声雷动。
会后,李书记握着秦墨的手说:“小秦,你这步棋走对了。企业的活力,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力。”
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职工们发自内心的笑容,秦墨想起刚接手这个烂摊子时的艰难。半年时间,山阳县的工业企业浴火重生,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淬炼中完成了重要蜕变。
晚上回家,林芷若准备了一桌好菜。吃饭时,她轻声说:“今天妈打电话,说爸的维修铺又扩大了,还带了两个下岗的徒弟。”
秦墨心中温暖。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手艺人心眼实,就看当官的心里有没有老百姓。”
如今,他越发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窗外,月明星稀。秦墨在日记上写道:“改革不是冷冰冰的资产重组,而是有温度的人的解放。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被激活,发展的引擎就真正启动了。”
远处的机器轰鸣声隐约可闻,那是山阳县工业新生的脉搏。秦墨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但他已经找到了破局的关键——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这把钥匙,将开启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