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医案雏形
夜色渐深,辰瑶诊所二楼的灯光却依然亮着。白日的喧嚣已然散去,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车流声,衬得室内愈发安静。
楚瑶坐在书桌前,桌面上摊开着几个厚厚的硬壳笔记本,旁边堆叠着大量手写的诊疗记录和处方笺。她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无框眼镜,眉头微蹙,神情专注,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飞快敲击,时而停下来,拿起旁边的记录本仔细核对。
距离她不远处,林辰正安静地整理着药柜,将新补充的药材分门别类放好,动作不疾不徐。两人各忙各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安宁。
“林辰,”楚瑶忽然停下敲击,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你来看一下这个病例的归纳,我这样表述是否准确?”
林辰闻言,放下手中的药屉,走到楚瑶身边,俯身看向电脑屏幕。
屏幕上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表格,标题是“辰瑶医案 - 类风湿关节炎(痹症)案例001”。下面详细记录了张大妈初次就诊时的症状(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舌苔脉象(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林辰当时的诊断(寒湿痹阻,气血不通),采用的针灸取穴(犊鼻、阳陵泉、足三里等),以及后续的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和每次复诊的变化与调整。
在表格最后,楚瑶还增加了一栏“疗效总结与机理分析”,她写道:“首次针灸后疼痛立减,活动范围增大,乃因针刺特定穴位,激发经气,温通经络,驱散寒湿。后续汤药内服,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柔筋,知母清热润燥(防温药过热),白术、附子等祛风散寒除湿,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痹之效。体现了中医‘针药并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思路。”
林辰仔细看了一遍,眼中掠过一丝赞赏。楚瑶的归纳不仅客观准确,更难得的是,她已经开始尝试用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治疗过程,虽然其中一些中医术语的运用还稍显稚嫩,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表述很准确。”林辰肯定道,随即指向“机理分析”部分,“这里,‘激发经气,温通经络’可以再具体一点,可以补充说明选取阳明经(犊鼻、足三里)和少阳经(阳陵泉)穴位的原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主枢,通调气机,选取这两条经络的穴位,能更快调动气血,疏通痹阻。”
楚瑶眼睛一亮,立刻在电脑上噼里啪啦地补充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原来如此,我就觉得光是说温通经络有点笼统……”
看着她认真记录的样子,林辰嘴角微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他想起楚瑶刚来诊所时,还对中医的理论将信将疑,如今却已经能沉下心来,试图深入理解其中的奥妙。这种转变,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一次次亲眼见证疗效基础上的理性求知。
“还有赵天昊那个外伤感染的病例,”楚瑶又点开另一个文档,“我把他当时医院诊断(建议清创手术,可能留疤)和我们用的草药敷贴(黄芪、当归、冰片等)方案做了对比。重点突出了中药外敷在促进生肌敛疮、避免疤痕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你提到的‘煨脓长肉’理论……”
她一边说,一边调出资料,里面甚至还有她从医学期刊上下载的关于黄芪苷、当归多糖促进创伤修复的现代药理研究摘要。
“你还在查这些?”林辰有些意外。
“嗯,”楚瑶推了推眼镜,语气认真,“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治好病。还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受现代医学教育的人,理解为什么能治好。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结合现代的研究,来解释古人的智慧。这样,或许才能让更多的人信服中医,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神秘的经验’。”
她顿了顿,看向林辰,眼神清澈而坚定:“我知道这很难,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这是让中医真正走下去,走得更远的一条路。而你治疗的这些成功病例,就是最好的研究样本和证据。”
林辰沉默了片刻,看着楚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属于探索者和理想者的光芒。他仿佛看到了师父玄机子当年在灯下翻阅古籍、斟酌药方的身影,只是时代不同,方式也在变化。师父守护的是传承不灭,而楚瑶想的,是如何让这传承在新的时代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这条路,确实不容易。”林辰缓缓开口,“会有很多质疑,也需要更严谨的态度。但你愿意去做,很好。”
得到林辰的肯定,楚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像是得到了最珍贵的奖励。她动力更足了,重新埋首于电脑前,手指飞舞。
“我已经初步整理出十几个典型病例了,包括苏老爷子的热毒内陷、急诊室那个心梗患者的针灸急救、还有几个小儿推拿和针灸减肥的……”楚瑶一边操作一边说,“我打算先按病种分类,比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症等,每个病种下再细分具体病症。每个案例都包含病状、诊断、治法、方药(或针灸取穴)、疗效和我们的分析……”
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构想,语气中充满了热情。灯光下,她专注的侧脸显得格外柔美,与平日里那个干练的护士形象又有所不同,多了一份书卷气和沉静的魅力。
林辰没有打扰她,默默地去给她泡了一杯宁神的菊花枸杞茶,放在她的手边。
楚瑶感觉到杯子的温度,抬头对他笑了笑,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抿了一口,继续投入工作。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声中悄然流逝。窗外的霓虹渐渐稀疏,城市的夜晚归于沉静。
林辰整理完药材,也拿起一本《黄帝内经》在一旁安静阅读。偶尔,楚瑶会遇到一些中医理论上的疑难,会抬起头来询问他,他便放下书,耐心解答。两人的交流简洁而高效,充满了学术探讨的氛围,却又流淌着淡淡的温情。
不知过了多久,楚瑶终于长舒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脸上带着疲惫,却更多的是满足。
“初步的框架总算搭起来了。”她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个命名为“辰瑶医案(初稿)”的文件夹,里面已经分门别类建立了数十个子文档,“虽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病例也需要不断补充,但总算有了个开始。”
“辛苦了。”林辰合上书,看着她眼下的淡淡青黑,“很晚了,该休息了。”
“嗯。”楚瑶点点头,保存好所有文档,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手写的原始记录收拢放好。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是她未来工作的基石。
关上电脑,摘下眼镜,诊所里彻底安静下来。两人一起下楼,锁好诊所的门。
站在清冷的夜风中,楚瑶深吸一口气,感觉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异常充实。她转头看向身旁沉默伫立的林辰,轻声道:“林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这身医术,还有这些宝贵的医案,会被更多人看到,认可的。”
林辰望向远处沉寂的夜色,目光悠远,没有回答,只是微微颔首。
认可与否,他其实并不十分在意。师父嘱托他守住传承,治病救人,他做到了问心无愧。但楚瑶的这份执着和愿景,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一圈微澜。
或许,除了治病救人,他真的还可以做更多。
将楚瑶送上出租车,看着她离开,林辰才转身,走向自己临时的住所。
口袋里的手机,在他踏入楼道阴影的瞬间,再次无声地震动了一下。他脚步未停,甚至没有立刻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