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戚继光已率部押着俘虏返回军营。营门前,闻讯赶来的泉州知府率地方官吏等候在道旁,见戚继光勒马停下,忙上前拱手:“戚将军大败倭寇,保我泉州百姓安宁,真是万家生福!”
戚继光翻身下马,摆手道:“守土抗敌本是分内之事,知府大人不必多礼。眼下尚有要务——俘虏中必有知晓逆党与倭寇后续谋划者,需即刻审讯,绝不能让漏网之鱼再掀波澜。”说罢,他命兵士将俘虏分关在不同营帐,又令俞大猷与秦良玉各带一队人,分别提审逆党头目与倭寇俘虏,自己则坐镇中军帐,准备汇总审讯结果。
俞大猷率先提审逆党头目。那头目被铁链缚在木桩上,虽浑身是伤,却仍嘴硬:“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从我口中套话,绝无可能!”俞大猷冷笑一声,将从倭寇船舱搜出的密信扔在他面前:“此信上写明,你们与倭寇约定,若泉州港汇合不成,便转往台州三门湾,与另一股倭寇汇合后再犯沿海。你当真以为我们一无所知?”
逆党头目瞥见信上熟悉的字迹,脸色骤变,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俞大猷上前一步,声音冷冽:“如今你若招供三门湾倭寇的具体人数、船只数量,尚可留你一命;若执意顽抗,休怪我军法无情!”头目权衡片刻,终是瘫软在地,颤声交代:“三门湾的倭寇约有五百人,配有两艘安宅船,为首的是倭寇首领松浦隆信的部下……”
与此同时,秦良玉在另一营帐审讯倭寇俘虏。一名倭寇小卒见秦良玉手持长枪,目光如刀,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不等追问便主动招供:“松浦隆信还派了人在温州沿海囤积粮草,说是等汇合后便攻打温州城,抢夺百姓财物补充军需!”秦良玉立刻记录下关键信息,快步前往中军帐禀报。
戚继光听完两人的审讯结果,眉头紧锁:“台州、温州两地相隔数百里,若分兵前往,恐兵力不足;若集中一处,又怕另一处倭寇趁机作乱。”他走到沙盘前,手指沿着海岸线移动,突然停在台州与温州之间的宁海县:“宁海县靠海且地势险要,可在此设伏。先派人快马通知温州、台州两地守军加固城防,拖延倭寇行动,我们则率主力赶赴宁海,待倭寇汇合时一举歼灭!”
俞大猷与秦良玉齐声应和,当即着手准备。兵士们刚休整不久,便又开始整理行装,火铳手检查弹药,骑兵擦拭马鞍,整个军营忙而不乱。戚继光则亲自撰写公文,派人送往浙江都司,请求调派邻近卫所兵士支援,同时令泉州知府组织民壮,协助清理沿海残留的倭寇探子。
次日清晨,军队整装待发。戚继光望着列队整齐的兵士,高声道:“倭寇未除,海疆难安!此次前往宁海,便是要将这股顽匪彻底剿灭,让他们再也不敢踏入我中华海域半步!”兵士们齐声呐喊,声震云霄,随后跟着戚继光、俞大猷与秦良玉,朝着宁海方向疾驰而去。
途中,他们遇到几名从温州逃难而来的百姓。百姓哭诉,倭寇已开始在温州沿海骚扰,虽未攻城,却劫掠了多个渔村。戚继光听闻,立刻派一队骑兵先行,携带火铳支援温州守军,同时加快主力行军速度,务必赶在倭寇汇合前抵达宁海。
三日后,军队终于抵达宁海县。戚继光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宁海县东侧的蛇蟠岛设伏——蛇蟠岛四面环海,只有一处狭窄水道可供船只通行,是绝佳的伏击地点。他令兵士们在岛上隐蔽,火铳手埋伏在水道两侧的峭壁上,狼筅兵与盾兵则守在水道出口,又命人将几艘废弃渔船凿穿,沉在水道入口处,只留下仅容一艘船通过的缝隙。
布置妥当后,戚继光派人乔装成渔民,前往三门湾打探消息。两日后,探子回报,倭寇已与三门湾的残部汇合,正朝着蛇蟠岛方向驶来,共计三艘安宅船、五艘快船,约八百人。
次日清晨,倭寇船队果然出现在蛇蟠岛附近。为首的倭寇船只试图穿过水道,却被沉在水中的废弃渔船阻拦,只能缓慢通行。“开火!”戚继光一声令下,峭壁上的火铳手同时射击,铅弹如雨点般落在倭寇船上。倭寇猝不及防,纷纷中弹落水,剩下的人想要反击,却被峭壁阻挡,根本无法瞄准。
俞大猷趁机率盾兵与狼筅兵出击,乘坐小船靠近倭寇船只,狼筅兵用铁钩勾住船舷,盾兵则掩护兵士登上敌船。秦良玉更是一马当先,手持长枪跃上一艘安宅船,枪尖舞动间,接连斩杀数名倭寇,兵士们见状士气大振,纷纷跟着登上敌船,与倭寇展开近身搏斗。
激战两个时辰后,倭寇终于被彻底剿灭,三艘安宅船被焚毁,五艘快船被缴获。戚继光站在蛇蟠岛的峭壁上,望着燃烧的敌船,长长舒了一口气。俞大猷与秦良玉走到他身边,说道:“此次大捷,彻底肃清了浙江沿海的倭寇,海疆总算可以安宁了。”
戚继光点头,随后下令:“在蛇蟠岛立一块石碑,刻上‘海疆永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十二个字,让后世之人知晓,我大明将士曾在此浴血奋战,守护海疆!”
不久后,石碑立起。阳光洒在石碑上,十二个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向过往船只宣告:中华海疆,不容侵犯!而戚继光、俞大猷与秦良玉,则带着军队,继续巡视沿海,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与汗水扞卫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