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庆典引发的国际关注余波未平,外部“严重关切”的目光如同无形的探照灯,让第七研究所内部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张彬深知,真正的回应不是言语,而是更快地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就在这种压力与动力交织的氛围中,“白帝”空天战机项目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首架全尺寸木质mock-up(实体模型)制作完成。
这个模型并非用于飞行,而是为了验证驾驶舱布局、设备安装、人员操作空间以及外部视野等关键人机工程要素。它坐落在研究所一个专门腾出的高大厂房内,木质骨架覆着蒙皮,喷涂上银灰色的底漆,虽然缺乏真实战机的金属质感与凌厉杀气,但那流畅而充满未来感的无垂尾三角翼构型,已然具备了一种静默的震撼力。
张彬在项目总工、几位负责具体人机界面设计的工程师,以及一位被特意请来提供飞行员视角的资深试飞员代表的陪同下,走到了这架庞然大物面前。厂房里还弥漫着木材、油漆和胶水的混合气味,几位木工和油漆工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布线电工则在舱内紧张地安装着模拟仪表和线路。
“张工,请。”原型制作总工,一位手上还沾着些许木屑的老工程师,声音带着自豪与些许紧张,示意张彬通过架设的舷梯进入驾驶舱。
张彬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迈步踏入。驾驶舱内部还是粗糙的,仪表盘只是用木板切割出形状,贴上手绘的标签,操纵杆和脚踏也仅仅是具备了外形,没有任何实际功能。但他坐进那个根据初步设计图制作的弹射座椅时,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涌上心头,仿佛这个空间本就与他有着某种联系。
他闭上眼,迅速调动脑海中的【人体工程学基础与应用】知识,结合自身远超常人的身体感知(这得益于九转不灭体第四重对肌肉、骨骼和神经的极致掌控),开始进行沉浸式体验。
“座椅靠背角度需要再向后调整3度,确保在高过载状态下脊柱能获得最佳支撑。”
“主显示屏上沿下压2厘米,避免遮挡前方视野极限。”
“左手边的多功能按键面板位置太靠后,手臂自然下垂时拇指无法舒适触及,建议前移5厘米。”
“脚踏板的行程和阻尼感需要重新设计,目前的模拟件反馈模糊,不利于精细控制。”
“舱内应急手柄被管线遮挡,必须重新规划走线。”
他一条接一条地提出意见,语速平稳,指示明确,每一处修改都直指操作效率、舒适度乃至生死攸关的安全细节。旁边的人机工程师飞快地记录,脸上不时露出恍然和钦佩的神色。那位试飞员代表也忍不住连连点头,张彬指出的许多问题,正是他作为飞行员感觉别扭却又难以精准描述的地方。
更深入一层,张彬的意识触及了那尚在雏形的【神经交互技术】。虽然他无法直接实现脑控接口,但这种对神经信号与机器响应之间微妙联系的理解,让他对操控界面的设计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要求。
“操纵杆的力反馈曲线不能是线性的,应该在接近控制边界时提供渐增的非线性阻力,给飞行员更清晰的态势感知。”
“各个开关和按钮的触感必须有明显区别,确保在戴着手套、甚至不需要视觉辅助的情况下,仅凭触觉就能准确操作。”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放在那冰冷的、毫无反应的模拟操纵杆上,手指虚按在那些粗糙的按钮上。就在他全神贯注,试图在脑海中模拟高速机动、进行极限操作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异感觉悄然浮现。
仿佛不仅仅是他用手在操控这个静态的模型,而是有一股极其微弱、若有若无的“感应”,从模型的骨架、从那些未接通的线缆中,反向流入他的指尖,与他体内流转不息的内息产生了一丝共鸣。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如同错觉,但却无比真实。它并非来自【神经交互技术】的知识,更像是因为他自身强大的生命磁场(九转不灭体)与这个凝聚了尖端构想、未来注定要翱翔九天的造物之间,产生了某种超越物理的、预兆般的连接。一种“血脉相连”的雏形。
他不动声色地压下心中的波澜,继续完成评估。最后,他郑重地提出两项关键配套需求:“基于‘白帝’可能达到的极端机动过载,我们必须立即启动专用抗过载宇航服的研制,保护飞行员生理机能。同时,全新的、能够在高速乃至临近空间环境下安全工作的弹射救生系统,也需要同步研发。这两者,与战机本身同等重要。”
总工和试飞员代表面色凝重地记下了这两项艰巨的任务。
张彬走出驾驶舱,重新站在地面,回望那静默的木质巨鸟。刚才那瞬间的奇异感应依旧在他心头萦绕。他意识到,“白帝”的未来,或许不仅仅依赖于材料和算力,与他自身这具超越凡俗的躯体以及敏锐的神识,也可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关联。
人机合一,或许不止是技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