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郊外一座不起眼的庄园内,中德双方的代表在厚重的橡木门后,完成了最后一份文件的交换。没有镁光灯,没有公开声明,只有双方代表凝重的签字和盖章。《德中秘密技术合作及战略物资供应协定》正式生效。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箱封存着绝密技术微缩胶卷的金属箱,由德国军情局的特工护送,通过秘密路线运往远东。与此同时,第一批满载着青霉素、优质钨砂和猪鬃等物资的帝国货轮,也从天津港启航,目的地是德国控制的青岛(已移交帝国,但作为物资中转港)或经由中立国转运至欧洲。
这是一场无声的交换,一方付出了当前最急需的战争血液,另一方则押上了未来技术的基石。
---
北京,西苑格物院,地下新建的保密资料库。
气氛庄严而肃穆。第一批抵达的技术资料胶卷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在特制的阅读器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像。受邀前来的格物院各研究所核心骨干、以及从帝国大学紧急征调的物理、化学、工程学教授们,屏息凝神地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而精密的图纸、公式和数据。
“这是…克虏伯1909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完整设计图!”一位火炮专家声音颤抖,如获至宝。
“还有mAN公司的柴油机图纸!老天,这比我们研究的汽油机先进太多了!”
“快看!这是合成氨的哈伯法工艺流程!天啊…有了这个,我们就能自己制造化肥和炸药了!”
“还有齐柏林飞艇的部分结构图…”
低低的惊呼和兴奋的议论在资料库中回荡。这些资料,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瞬间将帝国在许多关键领域的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十年,甚至二十年!
格物院院长(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担任)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道:“诸位!皇上呕心沥血,为我等争取来如此机遇,吾等切不可辜负圣恩!各所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项小组,分工协作,吃透、消化这些资料!目标是:一年之内,拿出我们自己的150毫米榴弹炮原型!三年之内,建成合成氨工厂!五年之内,要让帝国的天空,出现我们自己的飞艇和飞机!”
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和研究激情,在格物院汹涌澎湃。
---
黑龙江,安达地区(大庆)。
一支以“地质矿产勘探队”为掩护的小型队伍,在精锐士兵的护卫下,顶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他们携带的,不仅有传统的地质锤和罗盘,还有几台格物院根据西方技术仿制的、简陋而笨重的地震波探测仪和钻井取样设备。
“队长,根据皇上指示的方位和地质构造理论,这一带应该是储油构造的有利区域。”一名年轻的地质员搓着冻僵的手,指着地图上划出的范围。
队长,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勘探专家,目光凝重地看着这片广袤而沉寂的土地。皇上对这里蕴藏“黑金”的笃定,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也充满了期待。
“设立营地!从明天开始,按计划进行网格化勘探!哪怕把这片地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皇上说的石油!”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帝国工业化的血液,或许就埋藏在这片冰雪覆盖的黑土之下。
---
紫禁城,军机处。
蒋百里拿着一份厚厚的名册,向溥仪汇报新军整编的进展。
“皇上,按照您的指示和欧战带来的启示,新军编练计划已做调整。第一期三十个师,将强化炮兵、工兵和后勤部队的比例。特别是炮兵,计划在每个师下设一个炮兵团,装备75毫米野炮和105毫米榴弹炮(技术来自德国资料)。”
“军官培养方面,陆军大学已正式挂牌,首批三百名学员是从各部队选拔的优秀基层军官和军校毕业生,课程完全参照德国总参谋部体系,并加入了皇上提出的‘闪电战’、‘制空权’等新概念进行研讨。”
“此外,根据德国资料和我们在青岛缴获的装备,已着手筹建独立的通讯兵部队和化学防护部队。”
溥仪仔细听着,不时点头。他知道,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更是编制、战术和思想的彻底革新。
“很好。装备方面,格物院正在全力消化技术,但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告诉薛岳、吴佩孚、蔡锷他们,要以现有的新式师为样板,总结经验,带出一批能熟练掌握新式战术的军官和士官。我们要的是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现代化军队,而不是一群拿着新式烧火棍的旧式军队。”
---
上海,公共租界边缘。
一家新挂牌的“远东贸易公司”悄然开业。表面上,它从事普通的进出口业务,但实际由内务稽查司暗中控制。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上海复杂的环境和各国势力,秘密搜罗流落民间的外国技术资料、设备,并以高薪吸引那些因为欧战而滞留东方或愿意来东方发展的欧美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帝国的工业化,不仅需要图纸,更需要能将图纸变为现实的人。
欧战的血腥绞肉机仍在欧洲轰鸣,而遥远的东方,一个古老的帝国,正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如同一个饥渴的巨人,疯狂地吸收着养分,悄无声息地夯实着崛起的基础。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