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们时而凝神细读,时而提笔批注,时而与同僚低声交换意见。
每一份试卷,都关乎一个学子的前程,也关乎朝廷未来人才的选拔。
关于沈清辞那份论述东南倭患的策论,不出意外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关注。
“此子见识不凡,‘内固根本,外剿首恶’,一语中的。
以往平倭,多着眼于增兵剿杀,却往往忽略了吏治腐败、内奸勾结才是根源。
此论,切中时弊。”一位以刚正着称的御史抚掌赞叹。
“确有见地,尤其是这‘分化瓦解、剿抚兼施’,‘攻心为上’之策,若能运用得当,确可事半功倍。
减少我军伤亡,亦可彰显朝廷仁德。”另一位兵部官员也表示认可。
然而,也有保守的官员提出异议:“沈清辞年仅十二,所言虽看似有理,但未免过于理想化。
整顿吏治,谈何容易?
仿造改良倭船,精练水师,又需多少银两?
此子怕是有些纸上谈兵了。”
“哼,刘瑕之策,虽无惊人之语,但‘增派精锐、坚壁清野、仿造倭船’等,皆是老成持重之见,稳妥可行。”吏部的一位官员,显然更倾向于刘瑕。
争论在所难免。
最终,在首辅温明澜不动声色的引导和多数务实派官员的认可下。
沈清辞的策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创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细节,获得了最高的评价,被共同推选为最优。
当最终的名次排列草案被密封,呈送御前时,已是殿试结束后的第三日深夜。
第四日,黎明。
天色未明,尤其是皇城周边,更是弥漫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紧张与激动。
今日,是传胪大典,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时刻?
苏寻衣几乎一夜未眠,天不亮便已起身。
二宝也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青色贡士服,更衬得他面容清俊,气质出众。
苏寻衣亲自为他整理衣冠,动作轻柔,眼中只有骄傲,沈砚安默默站在一旁。
“走吧。”时辰将至,沈砚安沉声道。
一家人乘坐马车,再次来到皇城之外。
此时,宫门前已是人山人海,新科贡士们按照会试名次排成整齐的队列,等待着。
文武百官也已按品秩列队等候。
旭日东升,阳光刺破云层,洒在巍峨的宫殿琉璃瓦上,反射出万道金光。
钟鼓声自宫中传出,。
“百官及新科贡士入朝——” 鸿胪寺官员洪亮的唱喏声,打破了一切。
队伍开始缓缓移动,穿过一道道宫门,踏入那平日唯有朝会才能进入的奉天殿前广场。
汉白玉铺就的广场宽阔无比,两侧仪仗森严,御林军持戟肃立,气氛庄重到了极致。
新科贡士们按照指引,在丹墀下特定区域肃立。
二宝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无数道灼热、羡慕、乃至嫉妒的目光。
尤其是来自侧后方刘瑕的视线。
文武百官分列丹墀两侧,鸦雀无声。
终于,伴随着净鞭三响,乐声大作,皇帝朱翊钧身着衮冕,在内侍和侍卫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丹墀,升坐龙椅。
冕旒垂落,遮住了他的面容。
繁琐而庄重的朝拜礼仪过后,传胪大典正式开始。
礼部尚书手持金榜,走到丹墀前沿,面向百官与新科进士。
鸿胪寺卿立于其侧。
整个广场,数万人,此刻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卷明黄色的金榜之上。
鸿胪寺卿深吸一口气,运足中气,面向大殿方向,用极具穿透力的声音,高声唱出名次。
“一甲第一名,状元——沈清辞。”
尽管许多人早有预料,但当这“十二岁状元”的名头被正式宣唱出来时,那种震撼依旧无以复加。
然而,仪式并未结束。
丹墀下的司仪官员,立刻以同样洪亮的声音,面向广场上的百官和新科进士,复述道。
“一甲第一名,状元——沈清辞。”
声音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按照礼仪,被唱到名字的状元,需要出列。
二宝定了定神,压下心头的激荡,从容不迫地向前迈出几步,走到丹墀下最前方的位置。
然后转身,面向身后所有的同年进士,以及丹墀两侧的文武百官。
紧接着,在礼部尚书的示意下,榜眼、探花以及所有第二甲、第三甲的进士,齐齐向这位年仅十二岁的状元公,躬身行礼。
这一刻,万籁俱寂,唯有风吹旌旗的猎猎作响。
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少年状元挺直的背脊和清俊的侧脸上。
那身青色的贡士服,在金光映照下,仿佛也镀上了一层荣耀的光晕。
他站在那里,坦然接受着同科们的敬拜,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他看到了刘瑕那极力掩饰却依旧扭曲的面容,看到了其他进士眼中复杂的情绪。
也看到了丹墀之上,那冕旒之后,似乎投来一道目光。
那是他的“父皇”。
时隔多年,在这样一种极致荣耀又极致复杂的场合下,父子二人。
一个高踞龙椅,一个立于丹墀,隔着遥远的距离和无法逾越的君臣鸿沟,有了这样一次无声的“对视”。
二宝的心中一片清明,这状元的荣耀,是起点,也是枷锁。
拜礼完毕,二宝退回队列。
鸿胪寺卿继续唱名:“一甲第二名,榜眼——刘瑕。”
“一甲第三名,探花——楚天风。”
唱名完毕,礼部尚书将金榜恭敬地交给司礼太监,由太监当众悬挂于宫墙之外。
这便是所谓的“金榜题名”,昭告天下。
随后,皇帝起驾回宫。
庞大的仪仗缓缓移动,百官及新科进士再次行礼恭送。
直到皇帝的銮驾消失在宫门深处,广场上恭贺声、议论声、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新科进士们,尤其是那些名次靠前者,立刻被前来道贺的官员、同年团团围住。
二宝自然成了绝对的焦点。
温眀澜、温玉清率先上前,脸上带着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随后,许多原本与温家交好或意图结交的官员,也纷纷围拢过来,说着各种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