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敲定,歌单落定,演唱会的轮廓日渐清晰。接下来,是一个既重要又需要极度谨慎的环节——确定观演名单。周深和李姐,以及核心团队,围坐在会议桌前,气氛严肃而认真。
“除了何叔叔阿姨和粥粥,我们还需要邀请一些人。”周深开口,语气平静却坚定,“不是媒体,不是业内朋友,是……后站里,那些最资深、最理解、也最值得信任的家人。”
他口中的“后站家人”,指的是从他出道伊始便一路追随、风雨同舟的那批最核心的粉丝。她们见证过他所有的低谷与辉煌,也深深了解何粥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件事在周深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她们的爱,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偶像崇拜,更多了一份如同亲人般的守护与理解。
“人选必须精之又精。”李姐接话,指尖轻点着桌面,“首要原则是:口风绝对严实,情绪稳定,并且,真正懂得这场演唱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近距离见偶像的目的。”
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从庞大的后站数据库里,筛选出几位符合条件的人选。她们有的是从比赛时期就默默支持、如今已成家立业的资深“生米”;有的是后站管理团队中沉稳可靠、处理过无数次危机公关的核心成员;还有的,是即便在当年舆论风暴最猛烈时,也始终坚定发声、理性维护周深和何粥粥的“元老”。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陪伴周深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深知他的为人,也对何粥粥的遭遇抱有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名单初步拟定后,周深亲自逐一审核,最终确定了五位代表。接下来,便是如何发出这份非同寻常的邀请。
“普通的电子邀请函或者工作对接,都不合适。”宣传总监沉吟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通知,更是一份沉重的信任和托付。”
周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要一份能传递出演唱会核心精神的邀请函——它必须庄重、温暖、充满诚意,并能瞬间让收到的人明白这场聚会的独特性和神圣性。
他找到了合作多年的平面设计师,一位同样对这件事抱有极大敬意和热情的艺术伙伴。在周深的描述下,设计师很快领会了精髓。几天后,设计稿呈现在大家面前。
邀请函的底色是那种最柔和、最温暖的米白色,如同初生的月光,不刺眼,却自带光华。封面没有使用任何周深或何粥粥的照片,那太过直接,也缺乏保护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简约而充满寓意的插画:夜空中,散落着几颗大小不一的星辰,它们的光芒温柔地交织在一起,共同照亮着中央一颗稍显朦胧、似乎被薄云轻轻环绕的星星。整个画面静谧、安详,充满了守护的意味。
打开邀请函,内页的文字是周深亲自斟酌敲定的,由设计师选用了一种优雅而亲切的手写字体呈现:
“一场特别的音乐会,
献给一位特别的天使。
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
地点:[私密场地,具体地址稍后专人通知]
无需喧嚣,只需带着祝福前来。
—— 周深 敬邀”
文字下方,留出了适当的空白。周深决定,每一份邀请函,他都要亲笔写上受邀者的名字,并在末尾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个手写的步骤,在他看来至关重要,它代表着一种郑重的、个人化的请求和托付。
“特别的音乐会”、“特别的天使”、“无需喧嚣,只需带着祝福前来”——这些措辞,如同一组精心设计的密码,足以让那几位被选中的核心粉丝瞬间心领神会。她们会明白,“特别的天使”指的是谁,也会懂得“无需喧嚣”背后所要求的绝对低调、保密以及对现场宁静氛围的维护。
“就这样吧。”周深看着最终的设计稿,眼中流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份邀请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一切:它的特殊性、它的私密性、它承载的沉重与温暖,以及那份不容亵渎的庄严感。
五份精心打印、并由周深亲手书写了名字的邀请函,被小心翼翼地装入定制的、同样印有星辰暗纹的米白色信封中。没有通过常规的粉丝后援会渠道,而是由周深团队最信任的助理,通过绝对安全的私人方式,一一送到了那五位幸运而又被寄予厚望的“家人”手中。
当第一位收到邀请函的粉丝,拆开信封,看到那温暖的插画和饱含深意的文字,尤其是看到周深亲笔书写的自己的名字和签名时,她瞬间热泪盈眶。她立刻明白了这份邀请的重量。这不是一张普通的门票,这是一把通往周深内心最柔软、最珍贵角落的钥匙,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她用全部理解和善意去守护的信任。
她知道,这场音乐会,将是她作为“生米”生涯中,所参与过的,最特别、也最神圣的一次聚会。她小心翼翼地收好邀请函,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和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她,和另外四位被选中的伙伴一样,已经准备好,带着最纯净的祝福,去赴这场注定终生难忘的、关于爱与守护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