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蕴宁返回研究所的几天后,一篇重量级报道震撼发布——《华国飞行器实现米级轨道修正 精准控制能力再上新台阶》。
报道指出,华国在近期航天任务中成功实现了飞行器轨道的米级以内修正。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彰显了华国在轨道动力学建模、控制算法、指令传输以及执行硬件等全链条环节上的深厚实力,更标志着华国在空间飞行器控制精度和航天自主掌控力方面迈上了新高度。
报道一经刊发,迅速在国际航天界引起强烈反响。
欧美航天强国的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转载,有评论直言:“这意味着东方航天力量已站上与西方比肩的技术高度。”
也有专家提醒,华国的突破将对国际航天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国际航天领域,飞行器轨道修正精度始终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欧美航天强国在低轨卫星及部分深空探测任务中,已实现数米乃至米级的修正精度。然而,能够在多类任务环境——包括低轨、中高轨、载人飞行器以及深空探测——中稳定保持米级以内修正的国家寥寥无几,而这一水平至今依旧代表着世界前沿。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国此次实现米级轨道修正,不仅标志着成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也彰显出在核心模型与算法优化等关键环节上的体系化优势。
几乎在所有高精尖领域,华国都长期面临打压与排挤。可即便如此,这个东方大国依旧突破重围,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有评论指出,米级修正能力的实现,既缩小了与传统航天强国之间的差距,也预示着华国在部分关键领域已具备引领趋势。
俞建川团队和姜蕴宁已经收到了科技部的内部表彰,以表彰他们在飞行器轨道修正任务中的卓越贡献。随后,俞建川亲自前往京市,向科技部高层进行专题汇报。
京市,科技部会议室。
西北航天控制中心负责人俞建川正在向科技部部长徐良诚详细汇报整个任务的全过程。
“……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将误差控制在米级以内。”俞建川语气沉稳,却掩不住眼底的振奋。
徐良诚微微点头,神情格外凝重:“米级精度,意味着我们在关键技术环节已经突破瓶颈。”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汇报材料上那个名字——姜蕴宁。
俞建川点头附和道:“在本次轨道修正过程中,正是有顾远舟和姜蕴宁的临场分析与判断,否则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最佳修正时机,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凭借姜蕴宁提供的方案,上次轨迹修正遗留的问题在这次任务中得到了妥善处理,使飞行器的使用寿命比原先预期显着延长……”
徐良诚注意到,最近“姜蕴宁”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极高,仿佛只要哪里有科研突破,哪里就会有她的身影。光是近期的“苍穹”系列、“旭日”系列,以及Got光学晶体项目,虽然她并未直接参与晶体研发,但正是她对关键设备的优化,使这一突破得以实现。
“以你这次与姜蕴宁的接触,有什么看法?”徐良诚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探寻。
俞建川略作思考,道:“在她离开前,我曾尝试挖人,但没有成功。她的意志、品行、能力,无一不是顶尖。更难得的是,她能迅速适应复杂科研任务,并带动团队稳步推进。”
姜蕴宁一到西北航天控制中心,明明大家都心存疑虑,但是好像,那些疑虑没有多久就全部转化成难以掩饰的崇拜。
俞建川心里清楚,如果控制中心的负责人是靠人气票选的,那么以姜蕴宁在这里短时间就积累起来的威望,这个位置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徐良诚没想到,才相处几天的人,对于姜蕴宁的评价都这么高。
那么,以之前那些项目的汇报,对她的评价还是保守了。
他点点头:“这次你辛苦了。既然回京市了,就回家休息几天,再回西北吧?”
徐良诚和俞建川虽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是从一个大院长大的老朋友。
“不了,后面的几个项目还很紧张。若不是重大突破要汇报,我根本不会回来。”俞建川干脆拒绝,“回头,你见到我家老头,就和他说一声,老子没给他丢人。”
作为负责人,俞建川承担着重大科研任务,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时间,以至于平日与家里几乎失联。
“行吧,还是老样子。”徐良诚失笑摇头。
俞建川离开后,徐良诚回到办公室。
他将俞建川带回的汇报材料一页页翻阅,指尖在关键数据和图表上轻轻圈划。当视线落在姜蕴宁的名字上时,他微微停顿,目光凝了凝。
毫无疑问,凭借姜蕴宁的履历和成就,她是数十年来罕见的跨领域顶尖人才。
而像她这样跨领域的杰出人才,作为科技部部长,他又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发挥她的价值?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点思考:
如何保障重点项目的资源配备?
如何形成对顶尖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
如何将这次突破性的成果推广到更多关键科研领域?
片刻后,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轻声自语:“上次的导弹实时修正问题若是再没有结果,似乎知道该找谁支援了。”
随后,他拨通了内部通讯系统,联系几个关键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低声布置下一步工作:“……对核心人才要重点关怀,形成稳定的激励和培养机制。”
窗外的阳光洒在办公桌上,徐良诚的目光透过窗子,似乎望向远方的天空。
那里,有华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也有所有人梦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