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还在继续。
陈柏然将文件翻到下一页,语气平稳却不容置疑:“所有子模块进度重新对齐新时间节点。今天下午三点前,各组提交修订后的排期表。”
几位资深工程师轻轻点头,开始在手边的纸上草拟思路,神情明显比刚才更加紧绷。有人抿紧嘴角,有人低声与旁边同事交换意见,气氛顿时沉重不少。
陈柏然扫过会议材料,视线落在姜蕴宁身上,又环顾全场:“三组的数据接口验证由姜蕴宁负责,流程需提前推进。今天先熟悉测试平台,明早准时开始第一轮实验。”
话音刚落,会议桌一侧,有人轻轻蹙了下眉。
显然,一个新人还未证明自己,就被安排负责关键验证任务,这种决定难免让人质疑。
几位工程师交换了一下目光,却都保持沉默,没有人提出异议。
实际上,三组原本并未设正式组长,工作由几位骨干交叉协作推进。此前的流程协调,一直由测试部一名资深工程师临时负责,但两天前临时调往并行项目,留下职能空档。
而数据接口验证,正是当前整个系统进度的瓶颈。
作为项目负责人,陈柏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补上这个位置。而此时安排一位“特别批准”进入项目的新人接手,虽在逻辑上合情,但在强调资历与默契的高密度科研团队中,无疑是插入了一枚不可控制的变量。
姜蕴宁心中微动。
她明白,这份“安排”不仅是考验,更是观察——看她是否真的有资格站在这里。
既然是“特别批准”,就要拿出真本事,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份破格。
她没有迟疑,轻声应道:“明白。”
在翻阅会议材料的过程中,她已迅速浏览了接口验证的关键流程,确认核心模块之间存在数据同步偏差、协议响应波动两个未解问题。
前者意味着系统内的时间协调出现误差,可能造成信息丢失或错读;后者则揭示通信逻辑不稳定,存在潜在的死区或延迟。两者都足以拖慢整个主控芯片的联调进度,必须迅速定位源头、优化路径。
如果她判断得没错,这轮测试将直接影响后续所有主模块的调试节奏。
她抬起头,看向陈柏然:“接口部分,我建议同步调配一台备用的FpGA测试板。万一主板在写入阶段出现延迟,我能第一时间切换,确保验证不中断。”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芯片验证阶段最灵活的测试平台。姜蕴宁知道这不是常规配置,却在这紧迫进度下尤为必要。
陈柏然目光一顿,点头:“可以,测试部那边我来协调。”
姜蕴宁略一沉吟。
调度时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冗余,而接口验证涉及多个信号通道和协议时序,一旦第一轮失败,补测窗口将被极度压缩。
她抬头继续道,语气依旧平稳:“另外,我需要申请一次夜间加测。等第一轮测试跑通后,趁着设备稳定状态,直接进入高负载验证。”
会议室一瞬间安静下来。
姜蕴宁反应迅速,判断明确,甚至已经开始预设接下来的工作节奏。这种状态切换与思维转速,远超了一般新人初到团队时的惯常反应。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团队。
这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攻关组,汇聚的不是普通工程师,而是一批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中坚。哪怕是基础任务,也藏着严苛标准与近乎苛刻的容错要求。
陈柏然看了她一眼,眼中一丝未明的情绪闪过。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目光扫过众人,随后点头:“会后把夜间加测申请材料交给我,具体流程我来协调。”
他语气如常,语速平稳,但心中却对这个“特别调入”的年轻人,多了一分期待。
她的确是“被安排”进来的,但眼下的表现,显然不止于此。
会议继续推进。
陈柏然一页页翻着材料,语气沉稳而坚定:“调度图纸需重新调整,明确各组任务时间节点,确保每一步紧密衔接。硬件设备编号要逐一核对,防止混淆和遗漏,尤其是关键测试板和接口模块的状态必须实时更新。稳定性阈值按照最新国防标准严格执行,任何超标现象立即反馈,确保芯片性能达到预期指标。”
一张展开的调度图纸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每个环节都如齿轮般咬合,一旦有一处延迟,后续系统验证便全盘打乱。
姜蕴宁没有再说话,只是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各项节点。
会议室内气氛更加紧张,几位工程师开始低声交换意见,手中的笔快速在图纸和清单上划过。姜蕴宁目光敏锐地扫视着桌面上的材料,特别注意到“FpGA-3A”旁边的星号标注,她心中隐隐明白,这台设备很可能承担着接口测试中的关键角色。
她轻声对陈柏然说道:“测试平台方面,我建议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状态监控,尤其是对关键硬件的实时检测,避免因硬件故障导致测试数据异常。”
陈柏然点了点头:“这个建议很好,立即落实。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数据接口验证顺利完成。”
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陆续离去。
姜蕴宁收拾好资料,跟着陈柏然走到实验区。
三位身着实验服的团队成员正围绕着一张巨大的测试平台忙碌着。
“这是第三组的主要成员。”陈柏然一边说,一边朝工位方向走去。
几人闻声起身,纷纷停下手头操作,转身面向他。
“左边是孙林,负责硬件维护和故障排查;中间是李扬珂,测试程序和数据分析由他负责;右边王慧慧,负责测试操作和现场数据采集。”
三人戴着口罩,神情平静,依次点头示意。眼神中带着几分审慎打量,但态度克制得体,保持了基本的礼貌。
姜蕴宁目光平静地扫过三人,轻轻颔首,“我叫姜蕴宁,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王慧慧微微弯了弯眉眼,李扬珂抬手示意,孙林则继续整理手边的工具箱,没有多话。
气氛不算热络,但在这种节奏紧张的实验室里,也已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