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慕微考完试后便匆匆回到姜家,与家人简单吃了顿饭,还没来得及好好说上几句,就又提着行李赶往沪市机场。
与几个月前相比,她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一边是聚光灯下的角色切换,一边是考场上的冷静答卷。
她这趟回来,只为参加期末考试,时间卡得极紧。能挤出这三四天返回苏市,既是她一再争取的结果,也是剧组那边特意为她调整拍摄顺序、压缩进度才挤出的空档。
剧组目前正处于高强度拍摄阶段,拍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她作为新人,还是主角,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绪节奏,有时一条不过就得重来五六次。
台词、表演技巧、镜头配合、走位节奏……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不是专科出身,毫无经验,每一点都得加倍努力才能补上。
别人休息时她在那里逐字逐句地啃剧本,别人在等灯光时她趁机找导演请教镜头配合与情绪调动的问题。对现在的她来说,学习的节奏不在学校,而在每一个转场空隙之间。
而文化课的学习也不能耽误。
拍完戏,别人的一天结束了,她的学习才刚开始。文化课作业、老师一对一督学、各科笔记复盘……几乎每天都要熬到深夜。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最低,眼下挂着黑眼圈,却没一句抱怨。
这种来回奔波的状态让姜家人看在眼里,心疼却又无能为力。
临走前,姜妈妈忍不住多叮嘱了几句,又怕说多了让女儿压力更大,只得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宋慕微弯腰提行李前,回头对姜妈妈露出一抹温柔的笑容,“妈妈,我知道你心疼我,可我走的是一条回报丰厚的路,付出多少都不算多。”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平和却坚定,“我现在吃的苦,是在为我的未来铺路。你看看外面那些辛苦奔波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呢?与其退回去过安稳的日子,我宁愿咬紧牙关,坚定地往前走。”
随后,她紧紧抱了抱姜妈妈,柔声说道:“妈妈,我爱你,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努力实现理想,像姐姐一样,成为你的骄傲!”
这一刻,姜妈妈对姜蕴宁给这个家带来的改变,有了更加深刻而切身的体会。
期末成绩出来之后,高一高二如期放假,高三却还要再坚持一周补课。
姜蕴宁如愿以偿地跳级进入高三,正式踏上冲刺高考的赛道。
毕竟,真的没人能拦得住她。
那些曾经教导她高一课程的老师们,看着她坚定离开,眼含泪水。
被人“摘桃子”,真的是非常的难受啊。
尤其是数学老师余明浩,心里既心痛又无助,还不得不忍受周文华的无情嘲讽,雪上加霜,太惨了。
姜蕴宁走到高三(1)班的教室门口时,班主任正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扬声道:“来来来,我们班今天迎来了一位新同学,大家掌声欢迎一下。要不要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她?”
话音未落,全班已是一阵哄笑。
如今的姜蕴宁,比苏市一中的校长还有名,谁还需要介绍?
班主任也被逗笑了,故作认真地继续道:“那就简单说两句吧——这位是姜蕴宁同学,在这学期里,她是高一期中考的年级第一,高二期末考的年级第一,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获得者,顺带一提,校内还有传闻说她精通八国语言,是传说中的语言天才。”
教室里的笑声更热烈了,气氛一下子被点燃。
笑声更大了。
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打趣地问:“所以,姜蕴宁同学,你到底会几门外语?”
“三门,德语、英语、日语。”
教室里原本还在起哄的声音,不知怎么地,安静了几秒。
对姜蕴宁来说,这些都是战时语言,够用。
“以后请多指教。”
姜蕴宁微微一笑,落落大方地朝教室里走去。她穿着简单的裙子,背着浅紫色书包,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低马尾,眼神平静,气场自成一派,一如她给外界留下的印象。
因为姜蕴宁的身高有170厘米,所以,班主任给她安排了倒数第二排。
她落座之后,班主任才收起笑意,正色道:“好了,笑归笑,课还是得上。姜蕴宁同学虽然是跳级生,但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是凭真本事进来的。以后你们多多关照,也多多学习。”
底下一片“学不来”的笑声。
而此时姜蕴宁面前摊开的,却不是课本,而是一本全英文的科技期刊——正是上次姜爷爷给她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icroarchitecture》(缩写:IJAm)最新一期,封面标题赫然写着:“beyond pentium: Emerging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IJAm是专注于处理器内部设计和实现层面最前沿技术的国际学术刊物,汇聚了全球顶尖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路。每一期都深入探讨架构优化、能效提升、指令集革新等关键领域,成为微电子领域最新趋势与技术突破的风向标。
姜蕴宁手中的这期杂志,正是聚焦于“多核时代”(the multi-core Era)的新兴处理器架构,文章中详述了多核设计、并行计算和低功耗集成等突破性进展。
目前,欧美很多公司已开始探索将多核架构应用于下一代处理器中的应用路径。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从基础理论、架构设计到工程实现全链条的突破。
姜蕴宁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仔细阅读着期刊中的文章内容。她用笔圈出了几处关于多核处理器并行计算和功耗优化的关键段落,眉头微微皱起,脑海中不断联想着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芯片研发中。
姜爷爷虽然没有明说,但她心里清楚,国家很快就会组建攻坚团队,青年智库的人极有可能被吸纳其中。国内对芯片自主研发的重视正迅速升温,多个关键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当务之急。而她面前这些前沿架构理念,正是必须提前掌握、深度攻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