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沉寂期,“晨曦”安全区并未沉溺于悲伤。
求生的本能与对未来的微弱期盼,驱使着每一个幸存者,将精力投入到一场新的“战争”中——对抗饥饿、伤病与绝望的战争。
修复城墙是第一要务。
没有足够的混凝土,人们便利用废墟中的砖石,混合着夯实的泥土,用最原始的方式一层层填补那道巨大的缺口。
工程师们在林莫的指导下,在墙体内嵌入了回收的钢筋和旧时代的高速公路护栏,增加其韧性。新的城墙或许不如原先光滑规整,布满了修补的疤痕,却凝聚着更多的心血与意志,显得更加粗犷而坚韧。
武器工坊的炉火再次燃起。缺乏现代车床,工匠们便依靠铁锤、磨石和人力,将回收的金属重新锻造。
弩箭的箭簇被重新打磨、淬火;破损的枪械被拆解,零件拼凑出勉强能用的“新品”;
甚至开始尝试利用“潜行者”的锋利骨刃,制造更具杀伤力的近战武器。每一件武器的诞生,都伴随着汗水和反复的敲打。
那块小小的“希望田”成了安全区的精神图腾。
在林澈和几位有过务农经验的老人的精心照料下,种子成功发芽,嫩绿的苗株在焦土中顽强伸展。
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提醒着人们,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生存,还有文明的火种。
而林澈的“铁干粮2.0”计划也取得了进展。
在严格的消毒和处理后,从特定变异体动物身上提取的蛋白质,与磨碎的树皮、干草以及少量库存谷物混合,制成了一种深褐色、口感如同木屑但能提供基本热量的“高蛋白压缩块”。
虽然味道令人作呕,但它确实缓解了食物危机,并被戏称为“勇士口粮”。
食用前,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建设,但没有人抱怨,因为这是活下去的代价。
孩子们的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
课堂不在教室里,而是在修复工坊、在希望田边、在城墙的哨位上。
老人们讲述旧世界的知识,工程师讲解简单的机械原理,士兵们传授基础的生存和战斗技巧。知识,成了比弹药更急需补充的储备。
林莫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他和他的小组成功修复了一座受损较轻的光棱塔,虽然功率只有原先的百分之六十,但足以重新点亮一道希望的蓝光。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潜行者”信息素的研究,使得他们开发出一种简陋的“生物扰动器”——
一个能释放特定频率声波和模拟信息素的装置。测试表明,它能在小范围内干扰低等行尸的行为,使其产生混乱。这虽然无法对抗大规模尸潮,但在小股渗透和侦察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废土之上,危机从未远离。
一支外出搜寻药品的“拾荒队”遭遇了不测。他们并非死于变异体,而是死于同类
一伙装备精良的掠夺者伏击了他们,抢走了所有找到的物资,并残忍地杀害了大部分队员,只有一人重伤逃回。
这个消息如同冰水浇头,提醒着幸存者们,废墟中危险的,不仅仅是那些行尸走肉。资源的枯竭使得人类内部的争夺变得更加赤裸和残酷。
与此同时,远方的尸潮并未消散。侦察兵报告,它们似乎在…进化
观察到有行尸开始本能地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撬棍),而一些特殊变异体则出现了更令人不安的特征,例如能够喷射更具粘性和腐蚀性的网状物质,或是展现出更复杂的协作捕猎行为。
内忧外患之下,安全区再次面临抉择:是彻底封闭,固守这小小的堡垒,直到资源耗尽?
还是主动出击,与可能存在的其他幸存者据点联系,甚至……对抗那些更具威胁的掠夺者?
老魏虽然伤势未愈,但他的意志依旧是指路明灯。
“龟缩起来,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当初能建起这道墙,现在就能走出去!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找到更多的‘种子’,找到还能被称为‘人’的同胞!”
林莫支持老魏的看法,他补充道:“我们需要情报,需要了解外界的变化,需要知道尸潮进化的根源。被动防御,我们永远慢一步。”
经过激烈的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被制定:
组建一支精干的“远征队”,由经验最丰富的战士和林莫的技术人员组成,向南方相对未知的区域进行探索。
目标是寻找其他幸存者群落、稳定的水源地、以及……可能存在的,旧时代遗留的、能够提供更多技术和资源的大型避难所。
在又一个黎明,修复的城门在绞盘的吱呀声中缓缓打开。
远征队的人们背负着希望与重任,回头望了望城墙上来送行的亲人战友,望了望那块在晨光中泛着绿意的“希望田”,然后毅然转身,步入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废土。
城墙依旧耸立,但“晨曦”安全区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他们的生存之战,从坚守阵地,进入了一个探索、联合、并试图重新点亮文明之火的新阶段。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但脚步,已然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