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暗桩的日子,刘远洋并未虚度。他仔细研读了漕帮送来的那本无字册子,将其中的图画符号一一破译、整理。这花费了他数日功夫,但收获巨大。册子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在官方记载之外、充满草根智慧的鲜活世界。
在江南水乡,有老船工改造了橹的弧度,使行船更省力;在西北边镇,有皮匠用特殊鞣制法制出的皮甲,轻便且更耐刀箭;在巴蜀山区,有农夫设计了巧妙的连环水闸,利用微小落差实现梯田自流灌溉……这些发明创造或许粗糙,却无比实用,饱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改善自身处境的顽强努力。
刘远洋意识到,刘家坳的“精研版”技艺,固然先进,但若直接抛给这些散落各地的匠人,很可能因水土不服或理解不足而夭折。他需要做的,是找到他们现有智慧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如同给幼苗施加恰到好处的肥料。
他开始伏案疾书。不是撰写系统的教材,而是根据册子上的记录,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案例,绘制简明的改良示意图,附上寥寥数语的关键原理说明。他刻意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图形也力求直观,确保即使识字不多的人,也能看个大概,明白其意。
例如,针对那位改造船橹的老船工,他画出了流体力学中阻力与推力的简易示意图,标注出最佳受力角度;针对西北皮匠,他简述了不同鞣制剂对皮革纤维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个利用本地常见植物增强皮革韧性的土法配方思路;针对巴蜀农夫的水闸,他引入了“连通器原理”的简易模型,提示如何优化闸门形状以减小水流冲击……
这些“星火散录”,每一份都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彼此独立,看似不成体系,却都指向了更深一层的科学原理。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旨在开启民间匠人固有的思维枷锁,引导他们从“经验”走向“原理”,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常五哥,”刘远洋将厚厚一叠整理好的“散录”交给常五,“烦请贵帮弟兄,将这些设法送到册子上记录的对应匠人手中。途径务必隐秘,切勿暴露来源,也无需索要回报,只观察他们后续反应即可。”
常五接过那叠凝聚着心血的纸张,神色郑重:“先生放心,帮中自有稳妥渠道。或夹带于商货,或假托游方匠人偶得,定会小心送达。”
数日后,第一批“星火散录”随着漕帮的船只、车马,悄无声息地散向四面八方。刘远洋留在暗桩,继续整理第二批、第三批。他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急不得,但他相信,只要有一颗种子能因此萌发,便是值得的。
在整理“散录”的间隙,他也没有停止对自身知识的梳理和深化。桂州督造署的经历,特别是岩伯那份古老羊皮卷上的水利机械,让他看到了不同技术路径的可能。他开始尝试将现代科学原理与这个时代的本土智慧、材料工艺相结合,探索一些更具前瞻性、也更适应这个时代条件的技术蓝图,比如利用桂州丰富水力资源的小型高效发电机雏形、改进的高炉冶铁技术等。这些构想远超当前时代,他仅作为理论储备记录下来,封存在记忆深处,以待将来。
等待京城消息的日子是煎熬的。常五每日都会带来外界的风声。桂州的海捕文书依旧,但似乎雷声大雨点小,搜捕的重点仍集中在桂州周边,尚未大规模蔓延至苍梧。这或许说明,别驾乃至其背后的晋王,也有所顾忌,不敢将事情闹得太大,以免不可收拾。
王头儿等人虽被拘押,但据传并未受苦,州府似乎想从他们口中挖出刘远洋的“同党”和“藏匿地点”,但匠人们口径一致,只言刘远洋是奉令调查,其余一概不知。榕树坳那边,岩伯等人暂时保持了克制,但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
时间在等待与耕耘中悄然流逝。直到一个月后,常五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并非来自京城,而是来自江南。
“刘先生,有回音了!”常五难得地脸上带着一丝笑意,“江南那边,收到您那份关于船橹改良‘散录’的老船工,依着图示琢磨了半个月,竟真的造出了新橹!试用之下,比旧橹省力近三成,如今已在当地几个船帮小范围传开了!他们只当是遇到了海外奇人留下的图谱,还焚香祷告感谢呢!”
刘远洋闻言,眼中终于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切笑容。这微小的成功,比任何褒奖都更令他欣慰。它证明了他的思路是可行的,“星火”可以燎原。
“还有,”常五继续道,“西北那边也传来消息,那皮匠得了您的提示,正在尝试用新的配方鞣制皮子,据说已有进展。”
好消息接踵而至。虽然京城的博弈依旧迷雾重重,晋王的威胁仍未解除,但在这暗桩之中,刘远洋仿佛听到了无数细微的、生机勃发的声音——那是民间的智慧被唤醒,技术的根茎在更广阔的土壤下,悄然蔓延、生长的声音。
他走到暗道出口,透过伪装巧妙的缝隙,望向外面西市熙攘的人流。每一个平凡的匠人、农夫、船工身上,都可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潜力。他所要做的,或许就是成为那点燃潜力的火花,以及连接火花的网络。
希望,在无声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