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洋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同时,他那些“不务正业”的发明却在悄悄开花结果。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是豆芽。当初为了自保而暂停的豆芽生意,被村里几个心思活络的妇人重新拾了起来。她们改良了刘远洋的法子,用上了村里新建的省柴灶,居然搞出了“四季豆芽”,连夏天都能稳定生产。
这些妇人组织了个“豆芽社”,把豆芽卖到周边村镇,居然供不应求。最让刘远洋哭笑不得的是,她们给豆芽起了个雅号叫“玉如意”,价格翻了三倍还有人抢着买。
这天豆芽社的社长——正是小翠她娘——喜气洋洋地给刘远洋送来一筐鸡蛋:“远洋啊,多亏你当初教的法子,咱们社这个月每户都分了一百文呢!”
刘远洋看着鸡蛋,心想这算不算知识付费?
更意想不到的是木炭生意。自从柳林镇其他铁匠铺也想办法搞到木炭后,刘根生一度很沮丧。但很快他就发现,那些仿制的木炭质量参差不齐,根本没法跟他们的“刘家坳精炭”比。
反倒是永安县来了个瓷器商人,偶然用了他们的木炭烧窑后惊为天人,特意找上门来要长期合作。原来烧制高档瓷器对火候要求极高,刘家坳木炭稳定的火力正对路子。
刘根生现在可神气了,逢人就说:“看见没?金子到哪里都发光!”他现在专门分出一条生产线做“瓷器专用炭”,价格比铁匠用的还贵三成。
最让刘远洋意外的是曲辕犁的后续发展。附近州县听说永安县出了新式耕犁,都派人来学习。刘家坳的木匠们忙不过来,干脆搞起了“技术输出”——派师傅上门指导,包教包会,收费合理。
王石头他爹就是第一批出师的师傅之一。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如今带着儿子走南闯北,每到一处都被人尊称一声“王师傅”。上次捎信回来说,他们在隔壁州府指导时,当地县太爷还请他们吃了顿饭。
张氏现在可扬眉吐气了,见人就说:“我家那口子,可是县太爷请吃过饭的!”完全忘了当初是怎么反对王石头跟刘远洋学习的。
就连刘远洋最头疼的夜校,也结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实。邻村有个小伙子在夜校学了记账后,把家里的山货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特意送来半扇猪肉答谢。还有个姑娘学了算术,帮家里理清了一笔糊涂账,避免了一大笔损失。
刘老憨看着村里这些变化,捋着胡子直乐:“远洋这小子,随便扔块石头都能砸出个金疙瘩来。”
刘远洋自己却有些发懵。他当初搞这些,不过是为了活命,后来是为了改善生活,从没想过要改变世界。可不知不觉间,这个小小的山村因为他这只“蝴蝶”的翅膀,已经悄然改变。
望着窗外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村民,他忽然想起一句忘了出处的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也许,他该少纠结那些之乎者也,多关注眼前这些鲜活的人和事?
正想着,刘小丫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哥!不好了!王石头他们要在河边搞什么‘水转翻车’,把里正都惊动了!”
刘远洋扶额长叹。
得,他又得去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