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刘远洋这个“农术秀才”遇到了新难题——来请教的人太多,自家的地都要荒了。
这天他正要去给麦田追肥,刚扛起锄头就被三拨人堵在门口:先是县里来的工匠请教水车改良,接着是邻村的果农询问剪枝技巧,最后连媒婆都凑热闹来说亲。等他脱身时,日头已经老高。
王石头蹲在地头抱怨:“远洋哥,咱这麦子要是长不好,可要让人笑话了——农术秀才自家庄稼都种不好!”
刘远洋看着确实比别家矮一截的麦苗,哭笑不得。他现在整天给人讲农耕技巧,自家的地反倒顾不上了。
更麻烦的是,现在全村人都盯着他的地。他要是施肥晚半天,第二天就能传遍全村:“刘秀才说要及时追肥,自家倒忘了!”要是除虫慢一步,立刻有人揣测:“莫非又有什么新讲究?”
这天他在地里除草,十几个村民围在田埂上“学习”。刘老憨看得直摇头:“远洋啊,你这草除得不利索,要不要我教你?”
刘远洋憋得满脸通红。他这些种地本事还是跟村民学的,现在倒要被人指点了!
转机出现在谷雨前后。各县来请他去指导春耕的帖子堆成了山,刘远洋灵机一动,把王石头、狗娃这些得力助手都派了出去。
“你们不是总说学以致用吗?现在机会来了!每人负责一个村,把咱们的种地诀窍都教出去!”
年轻人兴奋不已,只有王石头苦着脸:“远洋哥,我自家地还没种完呢……”
“放心,”刘远洋神秘一笑,“我有个新想法。”
他找到村里那些种地好手——刘老憨、张氏他们,成立了“代耕队”。专门帮那些外出传授农技的年轻人种地,工钱从他们的补贴里出。
这下可热闹了。张氏一边帮王石头家锄草一边念叨:“这混小子,倒要老娘伺候他!”手下却毫不含糊,庄稼伺候得比自家还精心。
刘老憨更绝,直接在狗娃家地里搞起了试验田,说要验证刘远洋教的“同套种”技术。
最让刘远洋惊喜的是,外出传授技术的年轻人们带回了各地的好经验。王石头学到了山区的梯田蓄水法,狗娃带来了滨海的抗风固土技巧。夜校的课程越来越丰富,现在连外村的老农都跑来听课。
刘远洋把这些经验整理成《各地农事要略》,让识字的人抄了分送各乡。县令看到后大加赞赏,特意拨了款要刊印成书。
现在刘远洋终于可以安心种地了。不过他的田成了“示范田”,各种新方法都在这里试验。今天试种新稻种,明天试用新肥料,村民们天天来看新鲜。
这天他正在试验间作套种,李文渊又带着同窗来了。看到刘远洋满手泥巴地在田间忙碌,书生们大受震撼。
“先生身体力行,真乃知行合一之典范!”
“原来《农书》所言‘力耕不辍’是这个意思!”
刘远洋被夸得不好意思,顺手递给李文渊一把锄头:“来,都来试试。”
于是田里又出现书生们笨手笨脚劳作的身影。这回他们不再念叨圣贤书,而是认真请教:“先生,这豆苗为什么要和玉米种在一起?”“施肥为什么要看叶子颜色?”
傍晚收工时,李文渊感慨道:“今日方知‘汗滴禾下土’的真意。”
刘远洋看着这群累得东倒西歪却满脸兴奋的书生,忽然觉得,也许这才是“农术秀才”该做的事——让读书人知稼穑之艰,让庄稼人通学问之妙。
晚上算账时,刘小丫惊喜地发现:虽然哥哥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但代耕队、农技队、夜校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收入竟比专心种地时多出数倍。
王石头啃着馍馍含糊不清地说:“要我说,远洋哥你就该当个专门的技术秀才!”
刘远洋笑而不语。他想起前世那句老话: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时代,实用的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创造财富。
只是他还没想好,下一个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