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看完这十条,当场拍板:
“就按你说的来!”
就这样,姚崇成了开元年间的第一位“首席宰相”,开启了他“救时宰相”的传奇生涯。”
【七月吐槽:
“李半帝还是眼光有点准的,前期英明时选的都是好宰相,后期贪图享乐都是奸相…这眼光,还挺绝!】
?(???e???)∫?
二、“危机处理大师”的名场面:
灭蝗虫、稳政局,把“烂摊子”变成“好牌面”~
?(? ? ~?)?
姚崇刚上任没多久,唐朝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蝗灾。
当时河南、河北一带的蝗虫泛滥成灾,老百姓们不敢打蝗虫,反而天天烧香拜佛,觉得这是“上天的惩罚”。
地方官也不敢管,生怕得罪“上天”,只能眼睁睁看着蝗虫把庄稼啃光。
Σ(?д?|||)??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也慌了,有人说:
“蝗虫是神虫,不能打啊,打了会遭天谴的!”
姚崇一听就火了:
“什么神虫?再不管,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到时候天谴才真的来!”
他当场拍板,下令地方官组织老百姓灭蝗虫,还制定了“灭蝗考核制度”———
哪个地方的蝗虫没灭干净,就拿地方官是问。
((???|||))
有个叫倪若水的地方官,偏不听姚崇的话,还上书说:
“蝗虫是上天派来的,应该靠祈祷来消除,怎么能靠人力呢?”
姚崇直接写信怼回去:
“你要是能靠祈祷让蝗虫飞走,我就算你厉害;
要是不能,就赶紧组织灭蝗,再敢拖延,我就弹劾你!”
倪若水吓得赶紧听话,组织老百姓挖沟、烧蝗虫,很快就控制住了蝗灾。
?(?_??)
除了灭蝗,姚崇还特别擅长“稳定政局”。
李隆基刚登基时,朝廷里还有不少“前朝旧臣”,有人心里不服,总想搞点“小动作”。
姚崇知道后,一方面安抚这些大臣,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位;
另一方面又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勤制度”,让那些想“摸鱼”的人无处可逃。
有一次,一个官员上班迟到,还找借口说“家里有事”,姚崇直接把他的俸禄扣了,还在朝堂上通报批评,从此再也没人敢上班迟到。
( ?° ?? ?°)?
姚崇不仅会“处理事”,还会“看人”。
他推荐的官员,比如宋璟、张嘉贞,后来都成了开元年间的名相。
有人问他:
“你怎么这么会看人啊?”
姚崇笑着说:
“其实很简单,看一个人能不能干事,就看他遇到事的时候敢不敢担责;
看一个人能不能当大官,就看他有没有私心。”
这话放到现在,依然是“职场识人金句”。
(?v?v?)
三、“职场智者”的退场:
急流勇退,留下“救时宰相”的传奇~
? ?)?*??
姚崇当了三年宰相,把唐朝的“烂摊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开元盛世的“雏形”也慢慢形成。
但姚崇知道,自己性格太“刚”,有时候容易得罪人,而且李隆基已经逐渐成熟,不需要自己再“手把手”教了。
于是,他主动向李隆基申请“退休”。
(?′?`?)
李隆基一开始舍不得让姚崇走,说:
“你走了,谁来帮我处理朝政啊?”
姚崇笑着说:
“我已经帮你推荐了一个人,他比我更适合现在的朝廷。”
这个人就是宋璟。
(*?′╰╯`?)?
姚崇退休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养尊处优”,而是天天在家读书、写字,偶尔还会给李隆基提一些建议。
有一次,李隆基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还专门派人去请教姚崇,姚崇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
李隆基感慨地说:
“就算姚崇退休了,他依然是我的‘定海神针’啊!”
?(●′?`●)??(●′?`●)?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71岁。
李隆基为了纪念他,特意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还让他陪葬皇陵。
后人评价姚崇:“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意思是说,唐朝的好宰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其他人都比不上。
而姚崇“救时宰相”的称号,也成了他一生最鲜明的“职场标签”。
╰(*′︶`*)╯
宋璟:唐朝“职场纪律委员”,“刚正宰相”的硬核人生~
(ˊ?ˋ*)?
一、“不怕死”的职场新人:
从“怼权贵”到“被武则天赏识”
(?˙?˙?)
宋璟出生于公元663年,比姚崇小12岁,是河北邢台人。
如果说姚崇是“危机处理大师”,那宋璟就是“职场纪律委员”,一辈子就认一个理:
“规矩不能破,权贵不能欺”。
?(|||⌒~ー|||)?
宋璟刚入职场时,担任的是“监察御史”,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员”,专门负责监督官员。
当时武则天当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横行霸道,大臣们都不敢惹,宋璟却偏要“碰硬”。
有一次,张昌宗犯了法,武则天想包庇他,让宋璟“算了”,
宋璟却坚持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张昌宗既然犯了法,就必须依法处理!”
武则天没办法,只能让张昌宗去受审。
(灬? ~?灬)
这件事让宋璟出了名,但也让他成了张家兄弟的“眼中钉”。
张家兄弟多次想陷害宋璟,幸好武则天知道宋璟是个“忠臣”,一直护着他,宋璟才得以幸免。
后来,武则天觉得宋璟“刚正不阿”,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提拔为“凤阁舍人”,让他参与朝政。
(づ ̄ ~ ̄)づ
宋璟不仅敢“怼权贵”,还敢“怼皇帝”。
有一次,武则天想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封为“王”,宋璟直接上书反对:
“武三思虽然是您的侄子,但他没有什么功劳,封王不符合规矩,还会让老百姓议论纷纷。”
武则天虽然不高兴,但也知道宋璟说得有道理,最后还是放弃了封王的想法。
(°ー°〃)
二、“开元纪律委员”的日常:
整顿吏治、拒绝走后门,把“职场歪风”连根拔~
●)o(●
等到李隆基登基,姚崇推荐宋璟当宰相,李隆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宋璟一上任,就把“整顿吏治”当成了头等大事,因为他知道,当时朝廷里“走后门”的现象特别严重,很多官员都是靠关系上位,根本没什么能力。”
(u??u?)
【作者有话说(●●):
我曾是潞州的父母官,以实干断案兴农惠民生,怎料武周临朝身陷囹圄壮志难酬,v我几个免费的“为爱发电”,助我再掌州印重理政务,赴任之日定带尔等细看吏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