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年守孝期满,21岁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辞别了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远行———前往太湖。
此行不仅让他领略了自然之美,更让他通过与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接触,坚定了通过旅行去探寻历史脉络,理解文化精髓的信念。
此后的30多年间,徐霞客的生命几乎都在旅途中度过,他的旅行方式主要依靠徒步跋涉,极少骑马乘船,常常自己背负着沉重的行李翻山越岭。
他的足迹覆盖了当时大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绝大部分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安徽,广西,云南等21个省区。
他主动选择的多是人烟稀少,路途艰险的偏远地区或边疆地带,因此屡次遭遇险境,尝尽了旅途的艰辛与危险。
这些危险并非虚言~
1613年,初探浙江雁荡山,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雁湖”,他冒险用布条悬垂下陡峭的悬崖,不料布条突然断裂,他险些丧命。
最终,他通过这次历险确认了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并非“雁湖”。
1616年初春,勇登安徽黄山,恰逢大雪封山,他毫不退缩,踏着深及腰部的积雪,顶着割面的冰凌,顽强地登上了光明顶。
当云海骤然散开,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晶莹的雪松之上,壮丽的奇景令他激动的热泪盈眶。
他在日记中由衷赞叹:
“渤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意思是,边关海内外的名山,没有比得上徽州黄山的。
这句话的精髓,后来被世人引申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636年,年近五十的徐霞客踏上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艰苦的考察旅行,此时他已身患重病,旅途中右足更是溃烂,却仍坚持西行。
徐霞客的旅行并非单纯寻奇访胜,更在于探索自然奥秘,寻找自然规律。
他对多条重要河流的水道源流进行了深入考察,如广西的左右江,湘江的支流潇水和郴水,云南的南盘江和北盘江以及最重要的长江。
其中,对长江源头的探索是他最伟大的科学贡献之一~
自古以来,认为岷江是长江源头的说法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
徐霞客不盲从权威,他通过实地考察推翻了岷江为长江源的千年谬误。
在江源考中首次提出金沙江才是正源,基于当时条件的考察结论,其科学方法和勇气已足称伟大。
在云南腾冲,他花费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对当地的火山群地貌进行了极其详细的考察,这使他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实地考察并系统记录火山活动的地质先驱之一~
徐霞客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白天,他不顾病痛翻山越岭,考察地质山川,夜晚,无论多么疲惫,他必定在昏黄的油灯下,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当天的所有见闻与思考。
翻开他的游记,我们既能读到对石灰岩地貌等地质现象专业而准确的描述,也能感受到忽然看见层层山崖之上有个向东的洞穴,“我竟仰面攀爬上去”这样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
1638年,徐霞客抵达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曾对这位传奇旅行家仰慕已久,盛情接待。
但见到徐霞客风尘仆仆,面容憔悴的样子,木曾不禁心疼的感慨:
“先生何苦如此折磨自己?”
徐霞客却说:“能实现朝游碧海,暮宿苍梧”的志向,此生就足够了。”
在丽江养病期间,徐霞客不顾自身病痛,抱病为木曾的着作云薖淡墨,进行整理编校,并应木曾请求,悉心指导其子木宿的写作。
然而,长年累月艰苦卓绝的旅行,终于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他的足疾恶化,最终两足俱废,完全无法行走。
看到挚友如此境况,木曾立即派出滑杆(一种简易轿子)和精干的护卫人员,一路护送徐霞客踏上东归之路。
沿途得到地方官府的车船接引,这支队伍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时约半年,终于在1640年6月,将徐霞客安全送抵江苏江阴的家中。
1641年正月,54岁的徐霞客在家中溘然长逝。
临终之前,他抚摸着那部凝聚了他三十四年心血,记录着二十一个省区地理风貌与风土人情的皇皇巨着??《徐霞客游记》的手稿。
这部约六十万字的着作,在他身后一度散佚残缺,幸得亲友竭力整理编纂,后于清朝乾隆年间首次刊刻行世。
被有识之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一生执着于梦想,无畏探索未知,挑战自我极限。
他以双脚丈量华夏大地,用笔墨记录地理奇观与人文风景,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地理科学文献和文学瑰宝,其探索精神与不朽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学习。”
视频结束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震惊了,这不和孔夫子游历七国一样吗?
只不过目的不同,孔夫子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徐霞客是为了探索事件的真理奥妙。
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生都在践行与奋斗。
七玥问AI:请用幽默的语言刻画一下徐霞客。
→_→答:
“嘿哟,要说徐霞客啊,那可真是个超级“驴友”界的传奇大佬!
这人就像被大自然下了“蛊”,一门心思就爱往外跑。
放着家里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不过,天天背着个行囊,满世界去“撒野”。
他也不管什么高山险阻、大河波涛,就跟那“打了鸡血”似的,啥地方稀奇就往哪儿钻。
徐霞客爬山的时候,那劲头就像只活蹦乱跳的猴子,专挑别人不敢走的陡峭小路,一边爬还一边乐呵,也不怕摔个狗啃泥。
遇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他能围着转好几圈,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就像发现了什么稀世珍宝,嘴里还嘟嘟囔囔地念叨着只有他自己懂的话。
下到水里的时候,他又成了一条欢快的鱼。
不管水流多湍急,他都敢一头扎进去,游得那叫一个欢实。
有时候还会不小心被水草缠住脚,在水里扑腾得像只落汤鸡,可爬上岸来还是哈哈大笑着,一点都不觉得狼狈。
一路上啊,他碰到啥古怪的人和事儿都不稀奇。
有时候在荒郊野外借宿,那主人家的饭菜可能难吃得要命,但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还直夸人家手艺好。
晚上睡觉说不定还会被老鼠在耳边“开音乐会”,但他照样能呼呼大睡,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