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段落逐一破译,外公的日记逐渐显露出振远矿业鲜为人知的商业智慧。林墨将重点内容整理在白板上,从东南亚矿场的经营策略到危机应对方案,每一条“秘辛”都让团队对这位先辈刮目相看。“外公不仅是有情怀的爱国者,更是极具远见的企业家。”沈知言盯着日记里的产销记录,由衷赞叹。
最震撼的是1980年的“稀土定价博弈”记录。当时国际稀土价格暴跌,不少矿场跟风降价抛售,外公却在日记里写下“囤货不囤价,待市不待时”的策略。他联合三家诚信矿企,以成本价收购中小矿场的优质矿石,同时暂停出口,转而投入资金研发提纯技术。“这是典型的逆向操作。”苏哲调出当年的国际行情图,“半年后稀土价格反弹三倍,振远不仅没亏,还抢占了40%的东南亚市场份额。”
日记中还藏着“客户分级维护”的秘诀。外公将合作方分为“战略伙伴”“稳定客户”“潜力客户”三类,对为我国提供稀土应用技术的科研单位,不仅以成本价供货,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对长期合作的外贸企业,设立“年度返利”机制,将利润按比例返还;对新客户则推出“试用保障”,不满意可无条件退换。“这和现在的会员体系逻辑相通,但在四十多年前太超前了。”林墨对照超市的客户管理系统,发现不少理念可以直接借鉴。
1982年的“设备危机”应对方案,为当下的设备修复提供了直接参考。当年矿场的核心磁选机突然故障,国外厂家趁机漫天要价,外公果断决定“拆东补西,自主改造”——他带领工程师拆解废旧设备,提取可用零件,同时参考国内矿业文献,将传统冶金技术与现代设备结合,不仅修复了机器,还提升了20%的提纯效率。“这段记录解决了我们的技术瓶颈!”李诚拿着日记,对照爷爷的工作笔记,“这里提到的‘齿轮咬合调整法’,正是我们修复设备缺少的关键步骤。”
日记里关于“人才留存”的内容,让林墨深受触动。外公在1979年立下规矩:矿场员工的子女可优先进入合作技校学习,优秀者直接录用;技术骨干的家属可安排在矿场附属的生活区工作,解决后顾之忧。“这比单纯涨工资更有效。”负责招聘的张姐感同身受,“现在我们的员工福利体系,正好可以补充‘家属帮扶’政策,增强凝聚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日记中记载了与赵天磊父亲赵老根的一段商业交集。1984年,赵老根的小作坊因掺假被客户投诉,面临倒闭,外公主动借给他一笔资金,条件是“承诺诚信经营”。可惜赵老根后来重走老路,外公才与其彻底断绝往来。“原来外公当年真的给过他机会。”林墨想起赵天磊如今的转变,唏嘘不已,“这段历史可以讲给天磊听听,让他更懂诚信的分量。”
在1985年的“撤场预案”中,外公详细规划了设备、人员、资金的转移路线。他提前在国内注册“振山贸易公司”,将矿场资产分批转入,还为12名核心员工办理了国内户籍和工作安置。“这就是未雨绸缪。”陈叔回忆道,“我当年就是这样被安排来老城区筹备超市的,外公说‘留得人在,留得业在’。”
日记的最后几页,外公写下了“商业三戒”:戒贪利忘义,戒固步自封,戒失信于人。旁边还批注着“振远之名,振于诚信,远于远见”。林墨将这十二个字写在办公室的墙上,作为振远矿业重启的经营准则。“这些商业秘辛,是外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她召集团队开会,“我们要把这些智慧融入矿场运营和超市管理,让振远精神延续下去。”
当天下午,林墨就根据日记中的“客户分级”理念,优化了超市的会员体系:为社区独居老人设立“助老会员”,享受免费配送和优先服务;为长期支持的街坊推出“感恩返利”,消费积分可兑换现金券;为新客户准备“便民大礼包”,包含常用日用品试用装。“这是把外公的商业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张姐看着新的会员方案,充满期待。
沈知言则带着日记中的技术记录,与技术团队重新制定了设备修复计划,结合“自主改造”理念,将现代智能控制系统与老旧设备结合,预计可将提纯效率再提升15%。“外公的经验告诉我们,传承不是照搬,而是在继承中创新。”
夜幕降临,林墨将日记小心收好。她知道,这些商业秘辛不仅是振远矿业的发展密码,更是外公留下的精神指引。在这些智慧的加持下,振远矿业的重启之路,必将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