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和日丽,空气清新。
葛溪公社的田畈上红花草像一片绿色的海,星罗棋布的村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张芳芳刚刚为龙凤胎宝宝启轩与悦昕办完周岁宴,便迎来了大学生活的第二学期,再次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沪市,踏入上海财经学院的校门。
彼时的上海财经学院校园,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浓厚的学术氛围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怀揣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感,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寻、汲取养分。
他们心里明白,自己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的重大责任。
开学初的一天上午,湛蓝的天空上,几朵洁白的云朵在空中悠悠飘荡。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场精彩的经济学概论课正在这里进行。
讲台上,是一位年近花甲白发苍苍的王教授,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透着睿智与深邃。
他正在专注地讲解着传统经济模式,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在向同学们打开一扇通往经济世界的大门。
突然,王教授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同学们,如果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呢?”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大家纷纷陷入了沉思。有的同学眉头紧锁,咬着笔头,眼神中透露出迷茫;有的同学则低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试图通过计算找到答案;还有的同学托着下巴,凝视着窗外,仿佛希望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就在这时,一只纤细而坚定的手高高举起,打破了教室里的沉默。那正是张芳芳。她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王教授看到她举手,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点头示意她回答。
张芳芳站起身来,深吸一口气,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她凭借着在现代商业思维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在农村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阐述。
她先是从优化资源配置讲起,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就像在农村,不同的土地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只有合理规划种植布局,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
接着,她又谈到了创新生产方式。她指出,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要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
就是要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是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让人信服。
王教授微微地点了点头,眼里充满着赞赏目光,他忍不住追问道:“张芳芳同学,你所提到的创新生产方式,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金和技术的引入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你有何见解?”
张芳芳镇定自若,立刻回应道:“王教授,资金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
第一,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低息贷款或补贴;第二,企业自身也可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投资。
第二,至于技术引入,我认为,我们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或者派遣人员去先进地区学习,将技术带回本地应用。”
同学们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满是惊喜与钦佩。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被张芳芳新颖的观点深深吸引。
一位同学忍不住举手提问:“张芳芳同学,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农村推行新技术,农民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怎么解决呢?”
张芳芳微笑着回答:“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和示范工作。先选择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农户进行试点,让他们切实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然后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减少他们的顾虑。”
又有同学问道:“那在优化资源配置时,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呢?”
张芳芳思索片刻,说道:“可以建立区域协调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让资源丰富地区与资源匮乏地区进行优势互补。比如,资源丰富地区可以为资源匮乏地区提供原材料,资源匮乏地区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资源丰富地区提供加工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将张芳芳团团围住。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她请教问题,与她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好奇地问道:“张芳芳同学,你是怎么想到这些观点的呀?太厉害了!”
张芳芳笑着回答:“其实就是平时多看书,多思考,再结合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啦。”
还有的同学则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听完她回答后的感悟,“听你这么一说,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感觉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
张芳芳微笑着,耐心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与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
就这样,张芳芳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上海财经学院的校园里崭露头角。她如同校园中一朵悄然绽放的鲜花,以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也为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而她在校园里的精彩故事,才刚刚拉开帷幕。
自那次经济学概论课上崭露头角后,张芳芳在上海财经学院内渐渐有了些名气。同学们眼中,她是思维敏捷、见解独到的学霸;老师们眼中,她是勤奋好学、潜力无限的可造之材。
然而,张芳芳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她依旧每天穿梭于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之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己。
不久后,一则消息在校园里传开。学校将举办一场大型的学术竞赛,主题是围绕当时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旨在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此次竞赛不仅有丰厚的奖金,更重要的是,优胜者的方案将有机会呈递给相关经济部门作为参考。这对于每一位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张芳芳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她深知,这是一次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同时也是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的好机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赛。
竞赛的准备过程漫长而艰辛。张芳芳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资料收集和方案撰写中。图书馆里,她常常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个人。
她翻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经济文献,仔细研究了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和趋势,还深入分析了许多经典的经济案例。每一个观点的提出,每一个数据的引用,她都反复推敲,力求严谨准确。
同组的队友们一开始对张芳芳的拼命劲头还有些不太理解,觉得准备竞赛不必如此较真。但在与她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被她的认真和执着所感染。大家在她的带动下,也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终于,到了竞赛的日子。那一天,学校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同学们纷纷赶来,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张芳芳和她的队友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自信满满地走上舞台。
竞赛分为陈述和答辩两个环节。在陈述环节,张芳芳作为团队代表,站在舞台中央。她的眼神坚定而明亮,手中拿着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团队的方案。
她从国内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如何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以缩小地区差距等。
她的讲述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图表和案例来辅助说明,让台下的评委和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张芳芳结束陈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们也纷纷点头,对他们的方案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答辩环节,评委们针对方案提出了各种尖锐的问题。
但张芳芳和她的队友们早有准备,他们冷静应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思考,一一回答了评委们的问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一位评委提问:“你们提出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那如何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呢?这可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张芳芳看向队友,眼神交流后,沉稳地回答:“评委老师,我们认为可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地区在合作中的投入和贡献,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确保分配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另一位评委紧接着问:“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你们提到了鼓励创新,但创新存在风险,企业可能不愿承担,怎么引导呢?”
队友小李接过话:“评委老师,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勇于创新并取得成果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提供风险担保,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整个竞赛过程中,其他队伍也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各有千秋。竞争异常激烈,每一支队伍都全力以赴,试图在这场学术盛宴中脱颖而出。
最终,评委们经过紧张的打分和讨论,公布了比赛结果。当主持人宣布张芳芳所在的队伍获得一等奖时,整个礼堂沸腾了。队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张芳芳眼中也闪烁着泪花,这是喜悦的泪花,是对他们这段时间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
此次学术竞赛的成功,让张芳芳在校园里的名气更上一层楼。她的名字不仅在经济学院里家喻户晓,甚至其他学院的同学也都对她有所耳闻。
她的故事成为了校园里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努力学习,勇于探索。而张芳芳,也在这条追求知识、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前行,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