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天,预期的暗流便开始汹涌而至,精准地冲击着“桃源记”看似稳固的堤坝。
第一波冲击来自供应链。
先是合作多年的那家有机肥厂,其销售主管用一种充满歉意的口吻通知苏小倩,由于“核心生产线突发故障,需要进行大规模检修,产能短期内无法恢复”,不得不暂停所有订单,包括桃源村的长期合约,并表示愿意按合同支付违约金。
紧接着,提供“彩虹梨”接穗和几种特色蔬菜种苗的供应商也打来电话,语气为难地表示,下一批次的优质种苗“已被一位背景深厚的大客户全额预定”,实在无法匀给桃源村,甚至暗示以后合作都可能成问题。
“生产线故障?大客户包圆?这巧合也太多了!”苏小倩接到电话后,气得脸色通红,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发抖,“这绝对是魏东明在背后搞鬼!他就是要掐断我们的源头!”
陈飞听到消息时,正在和永昌爷查看新一批鱼苗的长势。
他面色沉静,仿佛早有预料。
“慌什么?预料之中的事。永昌爷,我们自己的堆肥场,产能能不能紧急扩大,填补这个缺口?”
永昌爷蹲下身,抓了一把旁边堆沤着的肥料,在手里捻了捻,又凑近闻了闻:“量上肯定要打折扣,但撑过眼下这茬作物的问题不大。就是得立刻组织人手,加快堆肥翻堆和腐熟的速度,还得再划块地扩大堆沤规模。”
“好!这事您全权负责,需要多少人手,直接调配。”陈飞果断下令,然后又问苏小倩,“种苗这边比较麻烦。立刻联系我们之前考察过的所有备用供应商,看看有没有替代方案。同时,我们的育苗实验室必须提速,尤其是‘彩虹梨’和那几个老品种的提纯复壮,这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受制于人!”
就在陈飞团队紧急应对供应链危机,四处寻找替代方案的同时,另一条战线的攻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悄然展开。
几个在农业和消费领域拥有数十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仿佛约好了一般,在两天内陆续发布了内容高度相似的稿件。
这些文章披着“理性分析”、“行业观察”的外衣,实则刀刀指向“桃源记”的要害。
一篇题为《“梦想认养”:是田园情怀还是智商税?》的文章,打着为消费者算账的旗号,通过各种假设和并不公允的对比,质疑“梦想认养”模式的性价比和透明度,暗示其利用城市中产的情怀进行溢价收割。
另一篇《“生态有机”光环下的隐忧:起底“桃源记”种植模式》则摆出专业姿态,引用一些断章取义的“专家观点”,宣称“桃源记”所推崇的古法种植、生态循环等方式,效率低下,且无法科学验证其产品安全性,甚至隐晦地提到“曾有知名资本深度考察后放弃投资,疑因其模式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
这些文章逻辑缜密,善于引导情绪,又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的诽谤,迅速在目标受众中传播开来,引发了不少质疑和讨论。
“桃源记”的官方账号后台和客服渠道,开始收到一些语气不快的询问。
“太卑鄙了!他们根本就是在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负责新媒体运营的年轻村民小方,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负面评论和私信,急得眼圈发红。
陈飞仔细翻阅了那几篇文章,内心的怒火被一种冰冷的理智所取代。
这就是魏东明的第二招——舆论战,目的并非 immediate 击垮,而是要一点一点地侵蚀“桃源记”最宝贵的资产——公众的信任。
就像白蚁蛀空堤坝,过程缓慢,却致命。
“删帖、对骂,只会落入他们的圈套,让话题热度更高,也显得我们心虚。”陈飞的声音异常平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小倩,你立刻组织团队,准备反击,但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第一,不以官方强硬声明的形式,而是邀请一批长期支持我们、有真实订单和认养记录的铁杆用户,组织一次‘桃源溯源’实地考察活动,全程多平台直播,用最真实、最直接的画面,回应所有质疑。让用户自己去看我们的地,我们的苗,我们的人。第二,联系几位在业内真正德高望重、且与我们没有利益关联的农业专家、食品安全研究者,还有那些以客观公正着称的科普博主,真诚邀请他们来桃源村,进行不预设场地的独立考察。他们出具的报告和评价,比我们自说自话有力一万倍。第三,我们的日常更新不能停,反而要加强。继续展示农田的日常、作物的生长、村民的生活,用一如既往的真诚和透明,去对抗那些躲在暗处的揣测和恶意。”
与此同时,陈飞让村里懂点法律、又在自学考律师证的年轻人开始系统地收集这些不实文章的证据,并咨询了外部的律师,准备向那几个跳得最欢的自媒体账号正式发出律师函。
他知道这个过程可能漫长且效果有限,但这是一种姿态,表明他们绝不接受污名化,有依法维权的决心。
就在网络上的舆论攻防战刚刚拉开序幕,陈飞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个更让他心头一沉的消息从水生叔那里传来。
水生叔在乡里有熟人,悄悄递来话:县里农业部门突然下发通知,要针对“全县范围内的特色农业、创新农业项目”进行一轮“全面的规范化运营检查”,重点是“资质合规、生产标准、环保措施和财务流程”,而“桃源记”合作社,赫然在首批被检查的名单之上,时间就定在下周。
水生叔压低声音说:“我托人打听了,好像是……有上面的人,特意点了咱们的名。”
陈飞放下电话,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在阳光下泛着绿意的田野。
压力如同实质般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
供应链、舆论、政策……魏东明的三板斧,斧斧不离后脑勺,精准、高效,且带着一种猫捉老鼠般的戏谑。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他必须稳住,整个桃源村都必须稳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