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把笔记本合上,放在桌角。屏幕还亮着,招聘系统的后台显示已有十二人投递简历,其中三人通过初筛。他没有点开详情,而是打开另一个文件夹,名为“新人培训预案”。
助理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两页纸。“这是您要的初筛名单和背景核查进度,另外人事部说技术检测流程需要提前报备设备型号。”
林远接过纸张扫了一眼。“先按计划走。通讯设备审查安排在入职第一天上午,由It配合。”
“那带教的事呢?您之前提过老成员每天带两小时。”
“排进去。”他说,“从第二周开始,参与真实案卷整理和庭审记录复核。第一周只做内部流程学习。”
助理点头,在平板上记录。“诉讼组那边问能不能让新人旁听下周的调解会。”
“不行。”林远答得很快,“没完成安全审查前,不接触任何案件信息。”
助理抬眼看了一下,没多问,只记下调整后的安排。
“还有件事。”林远翻到预案第三页,“培训材料里要加一段话——所有提交的文书必须手写草稿,再录入系统。”
“现在大家都用语音转文字了,还要手写?”
“就因为用得太顺,反而容易漏错。”林远说,“我们处理的每一个字都有后果,不能靠机器过一遍就算完。”
助理低头改完备注。“那考核标准是不是也得调?原来只看完成时间和格式规范。”
“加上一条:连续三次文书出现同类错误,暂停独立任务分配。”
她说好,收起平板准备离开。
“等等。”林远叫住她,“明天第一批电话沟通,你来旁听。结束后我们立刻开个短会,评估表达方式有没有问题。”
“明白。”
门关上前,他又补了一句:“别用‘欢迎加入’这种话。我们现在不是招人,是建团队。”
助理应了一声,脚步声远去。
办公室安静下来。林远打开邮箱,把昨天归档的胜诉案材料重新调出。他在附件里找到一份庭审笔录扫描件,放大某个签名位置,对比三份不同版本的复印件。确认无误后,才拖进最终归档目录。
十分钟后,打印机轻响。他起身取回刚输出的《新成员入职适应期任务表》,站在桌边逐行检查。
第一周:办公系统权限分级说明、保密协议签署、通讯设备登记与检测、基础文书格式训练。
第二周:指定资深成员一对一指导,每日两小时案卷整理实操,参与一次内部复盘会议旁听。
第三周起:视评估结果开放部分非敏感任务,如法律条文检索更新、庭审时间轴初排。
他在“评估机制”一栏画了个星号,旁边标注:每周五下午三点,由带教人提交书面反馈,内容包括响应速度、细节关注度、协作态度三项评分。
回到座位,他把文档打印三份,放进标有“磨合期·动态评估”的文件夹。封面右下角贴了张便利贴,写着:“首阶段目标——形成可追溯的工作习惯”。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里的灯陆续亮起。其他办公室的人已经走空,只有他这间还亮着。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助理发来的消息:“明天九点十五,第一位候选人电话沟通,已设提醒。会议室b留好了。”
他回了一个“好”字,放下手机。
投影仪还连着电脑。他点开ppt,是上次总结会上用过的流程图。画面停在“证据链闭环”那一栏。他盯着看了几秒,删掉其中一条分支,改成更简短的说法。
这时助理又敲门进来,递上一张签收单。“物业送来的,今天下午入库的两台备用手机,都做了系统清零。”
林远签字时注意到型号不对。“这不是我们列的清单里的。”
“说是临时调配的,但已经按要求刷了纯净系统,SIm卡也没激活。”
他点点头。“先放保险柜。等新人报到那天再分发。”
“还有,It说如果要用公司账号登录云端,得提前绑定设备指纹。”
“那就绑定。”他说,“谁的操作,留下谁的记录。”
助理走后,他打开抽屉,取出一个空白U盘。标签还没贴。他把它放进文件夹夹层,压在任务表下面。
晚上八点十七分,他终于合上电脑。站起来活动肩膀时,看见白板上还贴着“人才引进——初筛启动”的便签。他撕下来,揉成团扔进垃圾桶,换上新的:“融合进程·第一阶段”。
做完这些,他没有走。转身坐回椅子,重新打开案件日志汇总表。这次看的是过去半年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布。
七个人,平均每人每月处理四件诉讼案,外加六次外出取证。最忙的一周,有三人连续三天凌晨一点前没离开办公室。
他新建一个表格,命名为“人力负荷预警线”。输入几个数值,设置自动标红条件。保存后拖进共享文件夹,路径设为仅管理层可见。
九点零三分,手机再次震动。助理的消息:“刚接到通知,明早十点的设备检测流程,It可以全程录像存档。”
林远看着屏幕,回复:“加上一条,新人签字确认前,必须看完录像前半段——关于数据上传禁止条款。”
发完这条,他关掉聊天窗口。
电脑右下角弹出日程提醒:明日 9:15,候选人电话沟通;10:00,设备检测准备;11:30,带教分工会议。
他把提醒全部勾选为“重要”,然后最小化。
桌上只剩那份打印好的任务表。他拿起笔,在页脚加了一行小字:**每一次交接,都是责任的转移,不是负担的转嫁。**
笔帽咔地扣紧。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时针指向九点二十分。楼下街道车流变少,玻璃映出他坐着的身影。
电脑屏幕暗了一下,进入屏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