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边的水痕里,淡金色的纹路又添了一道。
哑女低头望着掌心,指尖轻轻摩挲那些若隐若现的脉络,像是在回应某种只有她能听见的私语。
这是自那日续息膏引出后,第七日了。
每日晨光初露时,她掌心的纹路便会多出一道,像是有人在夜里悄悄往她手心里种了星星。
“小荞!小荞!”村东头的张老汉踉跄着跑来,裤脚沾着泥,额角的汗珠子砸在青石板上,“我家那口子喘得不行了!您快去瞅瞅!”
哑女的眼睛倏地亮起来。
她扯下腰间的粗布围裙,跟着张老汉往村东跑。
篱笆院里,王老农蜷在竹榻上,胸脯剧烈起伏,每吸一口气都像破风箱在响,脸涨得发紫,手指抠进竹席缝里,指节发白。
哑女跪在榻前,掌心贴在王老农的后背。
那些淡金纹路突然活了过来,顺着她的指尖往王老农体内钻。
她的睫毛微微颤动,像是在听什么——不是声音,是更细微的,血肉里的呜咽。
“五下。”她在心里数着,指尖依次点在王老农后背。
第一下,老人喉间发出闷响;第二下,胸口的起伏缓了半分;第三下,有湿咸的腥气漫出来;第四下,老人的手松开了竹席;第五下,“咔”的一声,一块黑黢黢的石子混着血沫子喷在地上。
“这是……”张老汉凑近看,倒抽一口凉气,“三十年前他下矿,被埋了三天三夜,后来总说肺里堵得慌,大夫都说取不出来……”
王老农撑着身子坐起来,咳嗽声轻得像春末的雨:“我这肺……不疼了。”他浑浊的眼睛望着哑女,“姑娘,你用的啥法儿?”
哑女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王老农的胸口。
老药师蹲下来,用银针拨了拨那块黑石,长叹一声:“她的手,听见你肺在哭呢。”
村人围过来,有人抹眼泪,有人攥着哑女的手不放。
哑女却退到田埂边,盘起腿坐下。
风掀起她的衣袖,掌心的纹路随着呼吸明灭,像一串会跳动的星子。
她望着远处翻涌的稻浪,嘴角弯成月牙——她知道,等会儿还会有人来的,带着各自的疼,各自的慌,而她的手,会替他们接住那些说不出口的痛。
北境的风裹着草香钻进“无墙庐”的药庭时,盲妇正跪坐在断经草旁。
她的竹杖倚在青石上,指尖轻轻叩着地面,像在敲一封写给大地的信。
守庐人阿福蹲在她旁边,看她耳贴地,白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婶子,您又来听草脉啦?”
“今儿跳得急。”盲妇突然直起身子,盲杖“笃”地戳在地上,“像有人心尖儿在颤。”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青年阿林翻身下马,衣摆沾着泥,嗓子哑得像砂纸:“大夫!我家阿秀昏过去三天了!求您……”
盲妇摸索着抓住他的手腕,拉着他在断经草前蹲下:“贴地,用掌心。”
阿林迟疑着将手按在草旁的泥地上。
断经草的草叶突然簌簌抖动,每一根叶脉里的金光都在往他掌心钻。
盲妇闭着眼,嘴角露出笑:“对了,跳得再慢些……再慢些……”
草尖上的露珠越聚越大,终于“啪”地坠下,凝成一粒红晶。
阿林仰头吞了,迷迷糊糊倒在草堆上。
他梦见一片开满野菊的山坡,阿秀穿着蓝布衫,辫梢系着红绳,正弯腰摘花。
“阿林,你听。”她转身时,发间的银簪闪着光,“这是我小时候,阿娘哄我睡的调子……”
山风卷着童谣钻进耳朵,阿林猛地睁眼。
晨光透过窗纸洒在床沿,阿秀正靠在床头,手里攥着他的衣角,眼睛亮得像星子:“我睡了好久,梦见阿娘了……”
阿林握着她的手冲进无墙庐,却见盲妇正往竹篮里拾断经草。
“那药……叫啥名?”他喘着气问。
盲妇摸了摸竹篮边的草叶,轻声道:“它叫‘我记得你’。”
老匠人李铁牛的病来势汹汹。
高热烧得他说胡话,徒弟阿木急得直搓手——他那套“听心架”上的断经草纹丝不动,往常只要把病人手放上去,草脉就能引着气血走,可这回……
“师父一生硬气,”阿木抹了把汗,“连生病都不肯让人替他喘气。”
正说着,竹帘一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娃爬了进来。
是匠人的小孙女桃桃,手里攥着块烤红薯,糊了满脸灰:“爷爷,桃桃要听故事!”
李铁牛烧得嘴唇干裂,喉咙里只发出嘶哑的“嗬嗬”声。
桃桃歪着脑袋,突然趴在床沿,小手“啪嗒啪嗒”拍着床板:“爷爷跳!桃桃跳!”
那声音稚嫩得像新抽的芽,一下一下,竟和李铁牛微弱的心跳合上了拍。
阿木盯着听心架,眼睛猛地睁大——床底的断经草叶动了!
草尖的露珠顺着床缝渗进来,滴进李铁牛的嘴里。
李铁牛突然咳嗽起来,烧得通红的脸慢慢褪了颜色。
他望着桃桃,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我听见……听见你奶奶小时候的声音了。她那会儿也这么拍床,说‘阿爹跳,阿囡跳’……”
桃桃扑进他怀里,红薯蹭了他一身灰:“爷爷好了?桃桃还要听故事!”
李铁牛摸着她的羊角辫,笑声里带着哭腔:“好,好……原来药啊,是爱打了个转儿,又回来了。”
乱葬岗的月光总是来得早。
陶坛上的红布被夜风吹得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泛着金芒的药灰。
那个曾在静心堂泼煤油的“典狱”跪在坛前,双手捧着白天新添的药灰,喉结动了动。
他的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像根扎在地上的火把。
“他们说……”他对着陶坛喃喃,“药不写名字才最灵。那我……能不能也做一服无名的药?”
风掠过银杏林,带起几片叶子。
其中一片打着旋儿落在陶坛上,刚好盖住红布的破洞。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像是在应他的话。
乱葬岗的银杏叶在风里打着旋儿,扫过陶坛上的红布时,“典狱”正用枯枝在地上画着歪扭的“赎”字。
这是他守坛的第七十七夜,指节被冻得通红,可每画一笔,掌心那道烙了三年的疤便灼痛一次——那是他当年奉令烧毁《寒脉十三解》时,被自己泼的煤油溅到的。
“咚——”更夫的梆子声惊得他手一抖,枯枝断成两截。
陶坛突然震颤起来,红布下的药灰像活了般翻涌,金芒从缝隙里钻出来,在他掌心投下一片暖光。
他瞳孔骤缩,下意识去捂掌心,却触到一片光滑——那道刻了三年的“赎”字,正像春雪遇阳,从指尖开始融化。
“这是……”他喉间发紧,跪得笔直的脊背突然佝偻下来。
药灰的金芒顺着他的血管往上爬,在腕间凝出一行小字。
他凑近去看,眼眶霎时滚烫——那是他二十岁时在药庐写的第一页医案,墨痕清浅,却比任何典籍都刻得深:“寒脉者,非冰凝,是心忘温。”
“《寒脉十三解》!”他踉跄着扑向陶坛,指尖几乎要戳进药灰里,“是我的方子!当年我烧了它,可它……它还在!”夜风卷着银杏叶扑在他脸上,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掌心不断浮现的字迹,那是被他亲手焚毁的每一页,此刻正顺着血脉往皮肤外钻,像被揉皱的纸被人轻轻抚平。
他突然笑了,又哭,用牙咬破指尖,血珠滴在陶坛旁的泥地上。
“我抄,我抄!”他扯下衣襟当纸,用指血一笔一画地写,手颤抖得厉害,字却比当年在药庐写得更工整,“当年是我蠢,信了典律说‘异方害人’,可这方子能救寒症的孩子……能救我娘……”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他终于抄完最后一解。
泥地上的血字还未干透,他便小心地将纸页叠成方块,轻轻埋在陶坛下。
“这次,我替你守着。”他对着新填的土磕了个头,起身时,眼角的泪在脸上冻成冰碴。
第一缕阳光扫过陶坛时,异变陡生。
断经草从坛边的石缝里钻出来,比寻常草叶更翠绿三分,每片叶尖都悬着颗露珠。
露珠“啪嗒”坠地,竟在泥里开出朵小白花,花心泛着金芒。
“那是……断经草开花?”第一个发现的是挑水路过的村妇,水桶“哐当”砸在地上,“我阿爹是老药工,说断经草三百年才开一次花!”
消息像长了翅膀。
日头未到正午,乱葬岗便挤满了人。
有白胡子老医匠捧着被撕毁的医书残页,有被逐出师门的小药童攥着发黑的药杵,有曾被“典律”判为“邪医”的妇人,怀里还抱着哭闹的娃。
他们跪在坛前,有人烧了自己的旧名帖,有人把被撕的医书一页页埋进土里,有人捧着断经草的露珠往娃嘴里喂——那娃本是浑身青紫的寒症,喝了露珠竟“咯咯”笑起来。
“我们不是错了,是太早。”人群里突然响起一声哽咽。
说话的是个穿灰布衫的老医,他用刀在坛边的青石板上刻字,刀锋与石头摩擦的声响像在割人心,“当年他们说我们的方子治不了病,可现在……”他抹了把脸,“可现在草替我们说话了。”
极北的风夹着雪粒撞进猎人的木屋里时,五岁的小铁正趴在炕头,小手按在旅人胸口。
旅人冻得发紫的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他在雪地里迷了三天,连自己叫什么都忘了。
“阿爹,你听。”小铁歪着脑袋,睫毛上还沾着雪碴,“他这儿跳得好慢,像被冰碴子卡住了。”猎人凑过去,只听见自己心跳“咚咚”,哪有什么别的动静?
可小铁的手指突然动了,在旅人胸口轻轻划了七下,每划一下,旅人身上的冰碴就簌簌往下掉。
“玛……玛莎。”旅人突然开口,声音哑得像破风箱,“我叫伊万,玛莎是我娘……她在伏尔加河边……”他哭了,眼泪砸在炕席上,“我记起来了!二十年了,我以为那场雪崩把啥都埋了……”
猎人瞪圆了眼,把小铁抱起来转圈圈:“我娃是咋知道的?”小铁指着自己的心口,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子:“它说,他要回家。”
冬雪更深时,山南村的小桃在雪地上踩跳格。
她光脚踩在雪上,红袜子沾了雪水,却笑得咯咯响。
忽然,她猛地停住,歪着脑袋看脚下——雪下有东西在动,和她的心跳一个节奏,“扑通,扑通”。
“娘!雪在跳!”她喊着蹲下来,小手扒开雪层。
嫩绿的草芽从冰土里钻出来,每株草尖都悬着露珠,露珠落进她掌心,像滴进了温泉。
她没看见,三百里外的药田里,无数断经草的根须正顺着地脉蔓延,在地下织成一张光网。
老药师蹲在田埂边,摸了摸新冒头的断经草,对身旁的徒孙笑:“看见没?不是我们在种药,是药在自己长。”风卷着草叶上的光,掠过雪原,掠过弃方祠,掠过极北的木屋,最后停在南境的小村。
井边的哑女正给张老汉的孙子扎针。
她掌心的淡金纹路突然闪了闪,比昨日浅了一分。
张老汉的老伴抹着眼泪往她兜里塞鸡蛋,没注意到她低头时眼底的困惑——那些陪了她七七四十九天的星子,怎么突然……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