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危机与机遇并存
李怀德的反击,如同秋后算账,来得又快又狠,充分利用了他副厂长的职权和多年经营的人脉网络。他不再像赵师傅那样使用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而是用一套组合拳,从制度和程序上对钟浩进行精准的“合法”打压。
采购科报上去的采购计划,送到李怀德那里,总是被一拖再拖。“需要研究研究”、“经费预算还要核实”、“这个规格是不是再斟酌一下”……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急等物资的生产车间叫苦不迭,最后压力全转嫁到具体经办的钟浩头上。
好不容易走完流程的计划,到了申请经费的环节,李怀德大笔一挥,预算直接被砍掉两三成。“厂里经费紧张,要节约闹革命嘛!你们采购科想想办法,克服一下困难!”逼得钟浩不得不去重新谈判,或者降低采购标准,弄得里外不是人。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一批急需的优质合金钢板上。这批钢板是完成一批援外订单的关键材料,钟浩通过特殊渠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与一家外地钢厂谈妥了价格和交货期,合同草案都已经传回来了,就等李怀德最终签字用印。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怀德把钟浩叫到办公室,将合同草案扔在桌上,手指敲着桌面,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钟浩同志,这个价格,比计划内指标高了百分之十五啊!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节约,你这个采购科长,就是这么给厂里节约的?这个字,我不能签。”
钟浩强压怒火,解释道:“李厂长,这是计划外的特种板材,市场行情就是这个价。而且对方答应按时交货,能保证我们援外订单的工期。如果延误了,损失更大……”
“不要强调客观困难!”李怀德打断他,语气严厉,“采购科的任务,就是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谈不下来,就是你工作能力有问题!回去重新谈!价格谈不拢,就别签!”
无论钟浩如何解释市场行情的特殊性和任务的紧迫性,李怀德就是铁了心不签字。最终,这笔交易黄了。而那家外地钢厂的材料,很快被另一个出价更高的买家买走。
轧钢厂的生产线因此被迫调整工艺,使用替代材料,不仅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差点延误了重要的援外交付期。虽然最后勉强过关,但钟浩在厂领导层面的信誉受到了严重质疑。杨厂长虽然没直接批评他,但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审视。
李怀德则在一旁说着风凉话:“年轻人,还是缺乏锻炼啊,容易被人忽悠。采购工作,光有关系不够,还得会算经济账。”
钟浩彻底明白了。李怀德这是要把他困死,用规则的绳索一层层把他捆住,让他寸步难行,最终要么屈服,要么犯错滚蛋。常规的途径已经被堵死,必须另辟蹊径,而且要玩就得玩一票大的,足以扭转乾坤的那种!
深夜,东厢房的灯亮着。钟浩的意识沉入系统空间。那几根签到获得的、闪着幽冷金属光泽的特种钢材样本,静静地躺在角落。它们的型号极其特殊,是某种高端军工产品的备用件,在这个年代属于极度稀缺物资。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型。直接拿出来肯定不行,但如果是作为“中介”,促成一项军方急需的采购呢?这不仅能展示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还能借此搭上军方这条线,从而获得一张足以震慑李怀德的护身符!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通过韩春明那无孔不入的关系网,钟浩很快得知一个消息:某重要军工单位(代号“红星厂”)的一位采购部门负责人,正因为一批特种钢材的延迟交付而焦头烂额,急得嘴上起泡。那批钢材的型号,恰好与钟浩空间里那批样本高度吻合!
钟浩立刻行动。他让韩春明设法牵线,以“红星轧钢厂采购科长”的身份,约见了这位名叫郑国栋的军工采购负责人。见面地点安排在了离城区较远的一个安静茶馆。
郑国栋四十多岁年纪,穿着半旧的中山装,眉头紧锁,满脸疲惫和焦虑,显然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他对钟浩的约见原本并没抱太大希望,一个地方轧钢厂的采购科长,能解决军工的难题?
钟浩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准确地说出了那批紧缺钢材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甚至指出了几个最容易出现生产延误的关键环节。
郑国栋顿时收起轻视之心,坐直了身体,惊讶地看着钟浩:“钟科长,您……您怎么对这些这么了解?”
钟浩淡然一笑:“干采购的,总得多知道点。郑科长,恕我直言,你们等的那批料,原厂生产线出了问题,没有半个月肯定恢复不了。而你们的订单,等不了半个月吧?”
郑国栋脸色一白,叹了口气:“何止半个月!三天内再不到货,整个项目都得停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钟科长,您既然门儿清,是不是……有什么门路?”他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急切地探身问道。
钟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话锋一转:“郑科长,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样,明天晚上,我们厂食堂有个小灶,请您吃个便饭,正好我们李厂长也在,大家一起聊聊,说不定就能碰出什么火花来呢?”
郑国栋此刻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愿意尝试,立刻答应下来。
第二天晚上,轧钢厂小食堂单间。南易使出了浑身解数,虽然食材有限,但一道葱烧海参做得浓油赤酱,香气扑鼻;一道开水白菜清雅脱俗,尽显功力;还有几个家常小炒也做得色香味俱全,吃得郑国栋连连点头,暂时忘却了烦恼。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怀德也在场,他本来对钟浩突然请军工的人吃饭有些疑惑,但碍于场面也不好说什么。
钟浩见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仿佛不经意地提起:“说起来也巧,我有个朋友,以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那边,好像手里还压着一批早年产的特种钢材,型号嘛……好像跟郑科长您说的有点类似?就是不知道合不合用?”
郑国栋的筷子一下子停住了,眼睛猛地盯住钟浩:“钟科长!您说的是真的?!什么型号?有多少?在哪?”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钟浩报出了准确的型号和一个不大的数量(正好与他空间库存匹配),然后故作沉吟:“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就是这价格嘛……可能比计划价要稍微高一些,而且需要现款结算。”
“价格好商量!现款也没问题!”郑国栋迫不及待地打断他,“只要东西对,能马上发货!一切都可以谈!”军工订单,时间和质量是第一位的,成本反而在其次。
李怀德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他本能地觉得这事太巧,风险太大,万一出纰漏,他也得跟着担责任。他连忙插话:“老郑,钟浩,这事是不是再慎重一点?这批料的来源……”
“李厂长!不能再等了!”郑国栋直接打断了李怀德,语气激动,“我们厂等米下锅!只要东西没问题,什么条件都好说!钟科长,这事要是能成,您就是我们红星厂的大恩人!以后有什么用得着我们的地方,尽管开口!”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怀德再也无法反对。他要是再阻拦,耽误了军工生产,这个责任他绝对担不起!他只能强笑着附和:“既然老郑这么说了,那……那小钟你就尽力去办,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一顿饭下来,意向基本达成。第二天,在郑国栋的全程催促和下,合同以惊人的速度签订。钟浩指定的“交货地点”是城郊一个废弃的仓库。他提前一天晚上,利用空间能力,将那些特种钢材悄无声息地转移了过去。
郑国栋带着技术人员验货后,狂喜不已!质量甚至比他们预期的还要好!货款当场结清。钟浩将大部分利润上交给了轧钢厂财务,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作为科室的“特别经费”。这笔意外的巨额中介费,让厂里本就紧张的资金状况大大缓解。
杨厂长得知消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厂务会上大力表扬钟浩:“钟浩同志!眼光独到,门路广阔,关键时刻为厂里立了大功!解决了兄弟单位的困难,还创造了经济效益!这才是新时代干部应该有的担当和能力!”
全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知道,钟浩这下是真正入了杨厂长的眼,地位稳了。
而李怀德,坐在台下,脸上挤着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机械地鼓着掌,心里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他本想打压钟浩,没想到反而逼得他立下如此大功,攀上了军工的关系,声望达到顶点!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散会后,李怀德回到办公室,气得摔了杯子! “钟浩!好你个钟浩!”他咬牙切齿,眼中充满了怨毒,“咱们走着瞧!这事没完!”
危机被化解,机遇被抓住。 钟浩用一次漂亮的“跨界”操作,不仅粉碎了李怀德的打压,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更具分量的领域。 但他也清楚,与李怀德的矛盾已经彻底公开化和白热化。 接下来的斗争,将更加凶险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