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八级工考核的遗憾
腊月的寒风似乎能刮进人的骨头缝里,但红星轧钢厂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技术盛会——八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却让整个厂区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严寒的炽热气氛。
考核场地设在最大的第一车间,平日里轰鸣的机器今天都安静了下来,给这场决定无数技工命运和荣誉的比拼让路。厂领导、各车间主任、技术科的工程师们组成了威严的考评小组,坐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台下,黑压压地站满了前来观摩和参加低级别考核的工人们,空气中混合着机油、金属粉末和一种无声的紧张。
易中海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熨烫平整的工装,站在参加八级工考核的寥寥数人之中,显得格外扎眼。他是厂里有名的老师傅,技术过硬,按理说早该评上八级工了,往年却总因种种原因(有时是运气差,有时是他自己过于谨慎求稳)失之交臂。今年,他本以为是势在必得。
然而,此刻的他,却脸色苍白,眼神飘忽,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手指下意识地微微蜷缩着,完全不见往日那种沉稳自信的大师傅风范。
自从“招魂事件”后,他在厂里就几乎抬不起头。曾经的“道德楷模”成了搞封建迷信的反面典型,走到哪里都觉得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更糟糕的是,他的眼睛,之前被钟浩用系统手段弄的“洋葱素”喷过之后,虽然表面好了,却落下了病根,见风流泪,看东西久了就容易模糊、重影,尤其在这种需要极致专注和精度的考核中,简直是致命的缺陷!
再加上昨夜几乎一宿没睡,一闭眼就是那幽绿色的鬼火和贾张氏癫狂的惨嚎,还有派出所民警冰冷的训斥和全院人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早就乱了。
考核开始。第一项是理论笔试,易中海握着钢笔的手都在微微发抖,那些熟悉的公式和原理在眼前晃动,看得他头晕眼花,好几道题明明会做,却写错了数据。
第二项是实操,加工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级偏心套筒,精度要求达到“丝”级(0.01毫米)。这是易中海的强项,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走到车床前。
他熟练地装夹工件,选择刀具,调整转速……动作依旧流畅,带着老师傅特有的韵律感。考评组的几位老师傅都微微点头。
然而,当需要精确测量和微调时,问题出现了。他拿起千分尺,凑近工件,那只受伤的眼睛突然一阵酸涩模糊,刻度线在他眼前变成了重叠的虚影!他使劲眨了眨眼,又换另一只眼睛,额头上的汗珠滴落下来。
“老易,没事吧?”旁边一位相熟的七级工低声问了一句。
易中海摇摇头,咬着牙,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手感,强行进行切削。刀尖与工件接触,发出细微的嘶鸣。但手感终究无法完全替代精准的测量。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取下工件,用放大镜和量具进行自检时,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偏心孔的同心度超差了!虽然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但在八级工考核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考评组的老师傅们轮流上前检测,最后相互看了一眼,都遗憾地摇了摇头。
主考的杨厂长脸色也不太好看了,沉声问道:“易中海同志,怎么回事?这个失误不应该啊。”
易中海张了张嘴,想解释眼睛不舒服,想说心神不宁,但最终,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怎么说?说因为搞封建迷信被吓坏了?说眼睛是之前想算计人遭了报应?他只能颓然地低下头,哑声道:“我……我技不如人,请领导批评。”
最终结果宣布:易中海,考核不合格,未能通过八级工评定。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车间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易师傅都没过?” “可惜了,就差一点……” “听说他最近家里事多,状态不好。” “啥状态不好,我看是心思没放在正道上!”
周围的议论声,像针一样扎在易中海的耳朵里。他只觉得天旋地转,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当众剥光了衣服!几十年积攒的技术声誉和脸面,在这一刻,彻底扫地!他甚至不敢去看那些曾经敬佩他、向他请教过的工友们的眼神。
他踉跄着挤出人群,逃离了车间,仿佛身后有无数条鞭子在抽打他。失败的苦涩和巨大的耻辱感,几乎要将他吞噬。
而与此同时,在厂部办公楼的会议室里,另一场考核也在进行——后勤部门的年终考评。
采购科的成绩尤为亮眼。钟浩作为实际负责人,做年终汇报时,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他重点介绍了“废料分类回收计划”的实施成果和那台手动压力机带来的效益,赢得了考评组的一致点头。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并详细阐述了一套名为“有计划按比例采购法”的新方案。
“……过去我们的采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经常是车间报什么,我们买什么,或者市场上有什么,我们抢什么。这不仅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也常常因为临时急需某种物资而措手不及,影响生产。”
钟浩站在前面,身姿挺拔,语气沉稳自信,完全不像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套动态的采购模型。首先,深入各车间,精确统计不同季度、不同生产任务下的主要原材料、辅料、易耗品的消耗规律和比例;其次,与仓库联动,建立安全库存预警机制;再次,密切关注市场信息和政策动向,提前预判某些物资的紧缺可能性;最后,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制定出按季度、甚至按月的‘有计划、按比例’采购清单和预算方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金和库存压力,确保生产物资的稳定供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这套融合了部分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方案,虽然在这个时代听起来有些超前,但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显而易见的优点,还是让在座的厂领导们眼前一亮!
李怀德副厂长听得眉飞色舞,觉得这又是自己“慧眼识珠”的证明,率先表示支持:“好!小钟同志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嘛!体现了主动作为、科学管理的精神!我看可以大胆尝试!”
杨厂长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思路不错,具体细节可以再完善,先在采购科小范围试行看看效果。钟浩同志肯动脑筋,善于总结,很好。”
考核结果毫无悬念,钟浩获得了“优”等评价,采购科也获得了厂里的表彰。他的地位,不仅彻底稳固,更因为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方案而备受瞩目,在领导心中留下了“有想法、懂管理”的深刻印象。
傍晚,下班时分。
易中海如同一条斗败了的瘸皮狗,拖着沉重的步伐,最后一个走出车间。他不敢与人同行,故意磨蹭到人都走光了,才低着头,缩着脖子,融入寒冷的暮色里。失败的阴影和工友们若有若无的同情或嘲讽目光,像冰冷的枷锁,套在他的脖子上。
而另一边,钟浩则和几个采购科的同事有说有笑地走出办公楼,他手腕上那块苏联表在夕阳下闪着光,意气风发。
两人在厂门口恰好遇上。
易中海看到钟浩,如同被毒蜂蜇了一下,猛地停下脚步,浑浊的眼睛里瞬间爆发出极其复杂的情绪——有失败的羞愤,有深刻的怨恨,有无法理解的不甘,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恐惧。
他死死地盯着钟浩,那眼神仿佛在说:都是你!都是因为你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是你打破了我维持多年的平衡!是你毁了我的一切!
钟浩感受到了那充满恶意的目光,停下脚步,淡淡地回望过去。他的眼神平静无波,既无胜利者的炫耀,也无丝毫的同情,就像在看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
这彻底的无视,比任何嘲讽都让易中海难受。
钟浩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便和同事们继续向前走去,留下易中海一个人僵立在寒冷的晚风中,背影佝偻,如同被时代抛弃的残破剪影。
回到死气沉沉的家,易中海瘫坐在椅子上,望着冰冷的炉灶,一夜未眠。
他将考核的失败,将地位的崩塌,将所有的倒霉和不顺,都偏执地归咎于钟浩的到来。
他却从未想过,若不是自己心存恶念,一次次试图算计、打压别人,又怎会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众叛亲离、声名扫地的境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有人凭风借力,扶摇直上。 有人固步自封,终被碾落成泥。
四合院的天空,依旧灰暗。 但人心里的明暗较量,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