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入星城工学院的每一个角落。
302宿舍里,空气冰冷,混着旧书页和墨水的淡味。
一盏昏黄的台灯,是屋里唯一的光源,将四个人的影子在墙壁上拉扯得奇形怪状。
刘建国已经躺下,鼾声轻微而有节奏。
陈文博坐在桌前,眉心紧锁,死死盯着一本《数据结构》教材,书页上密密麻麻的逻辑图,像一张无法挣脱的网。
“啪!”
一声脆响打破了寂静。
林志远猛地合上书,像丢一块烫手山芋般将其甩在桌上。
“不干了!”
他的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烦躁。
被惊醒的刘建国猛地坐起身,睡眼惺忪。
“嚷嚷啥呢,大半夜的。”
“我说,我不念了!”
林志远站起来,在狭小的空间里踱步,地板被他踩得吱吱作响。
“这个狗屁专业,谁爱念谁念!我明天就去系里打报告,申请转到经济系去。”
刘建国彻底清醒了,他瞪大了眼睛。
“转专业?你疯了?林志远,这可是星城工学院!毕业了就是国家干部,铁饭碗!”
“铁饭碗?”
林志远冷笑一声,停下脚步,居高临下地看着刘建国。
“我爸送我来,是让我学本事,以后接他的班,把厂子做大。不是让我在这学什么‘计算鸡’!这玩意儿能干啥?毕业了分配到哪个山沟里的研究所,一辈子对着一堆没人懂的符号?”
他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一直沉默的陈文博也抬起头,疲惫地揉了揉眼睛。
“志远的话虽然糙,但不是没道理。”
他扶了扶眼镜,声音里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虑。
“我们现在学的,是国外的过时理论,用的,是早就被淘汰的语言。最关键的是,我们连真正的计算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这就像对着一本食谱学做菜,却连灶台和锅都没有。我们学的不是科学,是玄学。”
宿舍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林志远的烦躁,刘建国的务实,陈文博的迷茫,是这个时代所有面对新事物的人的缩影。
他们是天之骄子,却被扔进了一个看不见未来的专业里。
只有张汉玉。
他从始至终都坐在自己的床铺上,借着台灯的余光,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那本从王教授那里得来的、封面残破的英文书。
他看得极其专注,仿佛外界的争吵与他无关。
三双眼睛,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他身上。
他是他们之中最沉默的一个,也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张汉玉缓缓合上书,抬起头。
他的动作不快,却有一种让喧嚣沉静下来的力量。
他没有反驳,也没有安抚,只是平静地看向林志远。
“你想转去经济系,是想学怎么赚钱,对吗?”
林志远一愣,随即挺起胸膛。
“对!经济,就是经世济民,就是创造财富!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你知道,未来十年,创造财富最快的东西是什么吗?”
张汉玉问。
林志远语塞。
张汉玉的视线扫过他们每一个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的心上。
“不是机器,不是厂房,是信息。”
他顿了顿,给了他们一个消化的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市场,不再是人挤人的菜市场,而是一个无形的网络。全国的买家和卖家都在上面,一秒钟,可以完成几万次、几十万次的交易。”
“这……”
林志远被这个闻所未闻的场景惊住了。
“想象一下,你的工厂,不再需要靠老师傅的经验去排生产线。你把所有的数据,工人数量,机器损耗,原料价格,全部输进去,它就能在几分钟之内,给你算出最高效、最省钱的方案。”
这次,他看向的是刘建国。
刘建国的嘴巴微微张开,他想起了父亲厂里为了调整一条生产线,几十个工程师和老师傅吵得面红耳赤,花了一个多月才定下方案。
几分钟?
这怎么可能?
最后,张汉玉的目光落在了陈文博身上。
“你说我们是在干地上学游泳。你说对了。”
“但我们学的不是游泳。”
“我们是在学着,如何建造一片海洋。”
整个宿舍,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那盏昏黄的台灯,在轻微的电流声中,执着地亮着。
建造一片海洋。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他们脑中所有的迷茫和困惑。
张汉-玉站起身,走到宿舍那扇唯一的窗户前。
窗外,是沉睡的校园,黑漆漆的一片,只有远处的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
“你们觉得这个专业冷门,觉得它没有前途。所有人都这么觉得。”
“他们错了。”
“这里不是荒漠,这里是全世界最富饶的金矿。而学校,给了我们第一批铲子。”
“只是,现在只有我们知道,这把铲子下面,埋着什么。”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足以撼动山岳的重量。
他描绘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那是他脑海中,早已上演了无数遍的,未来的现实。
林志远呆呆地站在原地,他手心里,还捏着那张准备明天就交上去的转专业申请表。
此刻,那张纸片变得无比滚烫。
创造财富?
和张汉玉口中的那个世界相比,他想学的经济学,简直就像小孩子的算术题。
陈文博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玄学?
不,这不是玄学。
这是逻辑的终极形态,是构建一个全新世界的蓝图。
这比任何已知的学科,都更具挑战,也更迷人。
刘建国攥紧了拳头,他想起了父亲粗糙的双手,想起了工厂里震耳的轰鸣。
如果……如果真能像张汉玉说的那样……
那将不仅仅是铁饭碗。
那是能让这个国家,真正挺直腰杆的力量。
漫长的沉默之后。
林志远缓缓松开手,那张被汗水浸湿的申请表,飘落在地。
他走到张汉玉身边,声音有些干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汉玉。”
“你说的那片海……要怎么造?”
张汉玉转过身,看着他,又看了看另外两人。
他们的脸上,不再有迷茫和抱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渴望的火焰。
他回到自己的床铺,拿起那本英文书,走到了宿舍中央唯一的那张桌子前。
他将书,轻轻放在了台灯下。
泛黄的书页上,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公式,在光线下,仿佛拥有了生命。
“从这里开始。”
林志远、刘建国、陈文博,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
四个脑袋,凑在了一起。
他们的影子,在墙上重叠,融合成了一个巨大的、坚定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