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殿下提及的家世人脉之弊,教学师资之差,乃至教育环境之别——
这些都是在用抬高门槛的伎俩,扭曲晋升通道的公平性!!
当门槛被暗中拔高到唯有【七万官员胥吏】子弟才能跨越时——
他们便成功封锁了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
而在诸多门槛中,最易 纵的——正是教育!!!
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教育门槛】四字力透板背。燕长倾目光灼灼:
同样是启蒙识字,村镇贫户缴不起鸿儒书院的束修——
只能将孩童送进落第秀才的私塾。
而【七万官员胥吏】的子孙,却能轻易踏入当世大儒的门墙。
秀才与鸿儒的云泥之别,便是第一道门槛!
再论笔墨功夫——字迹优劣关乎士人颜面。
科举场上,字迹潦草的考卷往往难入考官法眼,纵使文章锦绣也无人问津。
练就一手好字,唯有勤学苦练!
然笔墨纸砚皆需银钱购置,品质上乘者更是价值不菲。
【七万官员胥吏】的子弟自然不缺这些文房用具,而贫寒学子却连一张纸都要裁作两用。在习字条件上,二者之间已然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更不必说,【七万官员胥吏】子弟既能饱读诗书,又可游历四方,对朝野大事皆能侃侃而谈。寒门学子却连书籍都难以获取,终日困于乡野琐事之间。见识阅历的差距,又成一道天堑。
科举考题与考官偏好更是关键。【七万官员胥吏】能延请名师揣摩试题,令子弟有的放矢;更能揣度考官心思,投其所好。这般优势,又将寒门子弟远远抛在身后。
层层隐形的门槛,将平民子弟阻隔在仕途之外。教育不公导致晋升之路倾斜,最终使【七万官员胥吏】的子孙独占青云之梯。
这般阻断寒门上升之策,较之昔日的九品中正制,更为隐秘高明。
“底层百姓即便心有怨言,面对这种局面也难以发声。”
“表面上,平民晋升的通道依然敞开,还披着‘公平公正’的外衣。”
燕长倾的眼底掠过一丝冷笑。
这般情形,不独见于大明洪武年间,在他前世亦是寻常。
偏远地区的学堂仍用着黑板粉笔,学子们对外界的认知全赖师长口述。而城中学校早已多媒体教学,坐观天下风物。
重点学府,有宅第者方可入读,无产子弟只能屈就普通学堂。同场科考,有人却能额外加分。
一地之隔,本埠生员与外埠生员的门槛高低立判。同等分数,有人登科九八五、二一一,有人仅能跻身寻常学府。
这些教育不公,初看似无足轻重。然积微成着,终将使人发觉:有人轻松摘取的果实,却是旁人呕心沥血方能触及的终点。
甚或,拼尽全力的终点,尚不及他人与生俱来的起点。
此即教育不公对平民晋升之路的侵蚀!
......
(因内容直白遭删改,“活水不腐,枢户不蠹。”
“国运昌隆者,必有其畅通无阻的阶层流动。”
“这般流动,令各阶层百姓怀抱希冀,进而化作奋进之力,推动家国前行。”
“此乃国运昌盛之良循环。”
然而当阶层固化逐渐形成,社会流动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被扭曲、掌控、封闭时——
各阶层的百姓们渐渐发现,无论付出多少汗水与拼搏,始终难以跨越那道无形的阶层壁垒。
当希望之光日渐黯淡,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自然消退,奋斗的热情也随之冷却。
民众进取心的衰退,将直接拖缓整个国家前进的步伐。
国家发展迟滞,社会资源的产出必然随之萎缩。
统治阶层为确保自身及后代利益,势必进一步收紧阶层流动的闸门。
愈加坚固的阶层壁垒,又将更沉重地碾碎百姓的奋斗意志!!
如此往复,国家发展便从良性循环堕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这般困局终将把百姓逼至两种境地:
若尚能苟活,人们便会选择躺平度日,放弃挣扎;
若连苟活都成奢望——
民众必将揭竿而起,用铁与血粉碎那禁锢阶层的枷锁,也就是所谓的 !!!
燕长倾最后的话语,令殿下的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纷纷蹙眉。
尽管朱元璋自己便是 出身,但如今作为统治者的他,与诸位皇子最忌惮的,莫过于 二字。
( !又是该死的 !!)
(为何总有数不尽的 缘由?!)
(真不知燕先生如何从史册中归纳出这般多 根源!)
(同是读史,我等只知 致乱,燕先生却能洞悉各种 诱因!)
(怕不是将历代史书都翻得卷了边!)
(这《屠龙技》不如改称《 溯源全书》更贴切!)
( 致乱、苛税致乱、滥发宝钞致乱、阶层固化致乱......难道就没有杜绝 的万全之策?!)
......
原本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尚觉治国并非难事。
自从燕长倾传授《屠龙技》后,众人发现治国之道竟如此艰难!
无数潜在危机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
燕先生,何谓躺平、摆烂?楚王朱桢突然举手发问。
这两个新鲜词汇让朱桢颇感好奇,虽能略懂字面意思,但他仍想深入了解。
燕长倾目光转向朱桢,解释道:躺平、摆烂意指事态已无转圜余地,索性放任自流,任其恶化。
简言之就是破罐破摔。
当社会阶层固化,底层百姓发现无论如何拼搏都难以晋升,便会丧失奋斗动力。
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越是拼命,上层阶级获利就越多!
既然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又何必继续努力?
何必让上层阶级通过压榨自己来谋取更多利益?!
见朱元璋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仍面露困惑,燕长倾举例说明:
假设你是酒楼伙计,每赚十两银子,掌柜就要抽走七两。
但只要攒够百两,你就能升任掌柜。
即便掌柜苛刻,但有望晋升的激励下,你仍会努力工作。
可若晋升标准突然提高到万两,远超你的能力范围......
这时你就会放弃拼搏,从日赚十两变成只赚一两。
既然赚多赚少都是伙计,何必辛苦让黑心掌柜占便宜?
不如少赚些,既轻松度日,又让掌柜少得利。
此即为躺平、摆烂。
这番解释让朱元璋及众皇子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这两个新词的含义。
“底层民众选择躺平实则是以柔克刚的自保策略,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表达对阶层板结的 。”
“这种消极抵抗既能宣泄对固化社会的不满,又规避了正面冲突带来的集体风险。”
“就像店小二既盼望掌柜恢复旧制晋升标准,又不愿与掌柜爆发直接冲突。”
“于是采取怠工方式削减掌柜收益,倒逼其调整政策。”
“同理,民众用躺平对抗阶层固化,实质是渴望重建良性的社会流动机制。”
燕长倾淡然道。
......
“无论消极躺平还是激进反抗,本质上都在冲击国家统治根基。”
“若要避免这两种情况,统治者必须持续遏制特权阶层的自我固化。”
“但此举必将招致既得利益集团反扑——隋炀帝杨广便是被统治集团更替的典型案例。”
“即便更换统治者,资源垄断依旧会让社会发展停滞。”
“唯有统治者战胜特权阶层,或民众彻底打破阶层枷锁,社会才能焕发新生。”
“西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瓦解诸侯后,人口突破五千万;唐末 摧毁世家大族后...”
北宋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两千万大关!
这个数字远超盛唐时期的 千万,更是西汉鼎盛时期六千余万人口的两倍之多。这一切都源于社会阶层重构释放出的巨大活力。
当燕长倾提及宋、唐、汉三代的人口峰值时,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都为之震撼。
【当前大明户籍人口仅六千万左右】
【不仅远逊于宋朝,连唐朝的人口规模都未能企及,仅与千年前的西汉相当】
【要超越秦汉唐宋,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元璋想到当下的人口现状,不禁长叹一声。
【从宋至明,短短四百年间】
【汉人人口从一亿两千万锐减至六千万】
【这意味着四百年间损失了相当于整个大明的人口!】
【平均每年减少十五万之众!】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惊色。虽然他知道这种算法过于简单,但人口骤减的事实已足以说明很多问题——战争、瘟疫、天灾人祸...
【必须设定目标,让大明人口突破宋朝的一亿两千万!】
朱樉眉头紧锁,对现状极为不满。在深入了解宋朝的屈辱历史后,他尤其不能接受大明输给这个被他蔑称为的朝代。
【难怪宋朝能创下一亿一千六百余万缗的岁入纪录】
【一亿两千万人口,每人缴纳一缗税就能达到这个数字!】
朱棡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现在他明白了宋朝惊人财政收入的关键——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最坚实的税源。
【 ,宋朝那帮怂包竟能养活一亿两千万人?!】
【若我大明有此人口,百万雄师立时便能再添百万!】
【届时领着新募的百万铁骑,老子直接踏平北疆,横扫蒙元,重现封狼居胥的壮举!】
燕王朱棣盯着燕长倾所列的宋朝人口数字,眼红得发烫。
虽说人多未必战力强——大宋就是现成的例子。
可在这冷 交替的年头,只要朝廷不怂,兵多就是将广!
【往后大明的国策,怕是要以休养生息、增殖人口为重了。】
【不过对百姓倒是好事,总算能喘口气。】
周王朱橚扫过父皇朱元璋和兄弟们的神色,心里已然有数。
他横竖无所谓,父皇指东便往东,兄长说西便向西。
【盛唐坐拥十二亿亩疆土,不过养活 千万人。】
【宋朝区区三亿亩地,竟塞下一亿两千万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