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故意不点破答案,正是为了引导朱元璋或朱标、朱棣等皇子亲口说出 。若由他直言,难免被视作刻意针对儒家——毕竟他屡次贬斥儒家的态度,众人皆知。
唯有让皇帝与皇子们自行参透,这答案才更具分量!
朱标怔住,朱棣愕然,朱樉、朱棡等人亦面露惊色。
儒家?
竟是儒家掌控着舆论话语权?
天子的权柄竟不及儒家?
朱标尤其难以置信。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教导,堪称儒家门徒,却从未想过儒家竟能僭夺天子之权!
儒家……真有这般能耐?
朱元璋没有在意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震惊的神情,目光凝重地望向燕长倾,沉声问道:
朕可以确定掌控舆论的势力,唯有儒家!
但正如老四所言,儒家虽势大,却大不过整个大明!
朕坐拥万里江山,统御六千万黎民,一言可动天下!
为何在舆论掌控上,竟不如儒家?
朕实在想不通儒家是如何从朕手中夺走舆论主导权的!
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2+5】和【】两组数字。
他神色平静地解释道:
关键在于发声者的数量差异。
陛下能号令天下,让六千万百姓知晓圣意,靠的是什么?
朱元璋闻言如遭雷击,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
燕长倾指着【2+5】说道:
靠的是两万文官和五万胥吏。
陛下的旨意能传遍天下,正是通过这些官员推行。
他们附和圣意,推行国策,引导舆论。
百姓的言论导向,皆由这些官吏掌控。
这就是掌握舆论的方式。
他转而指向【】,提高声音道:
而天下儒生与学子,总数约在五十万至百万之间。
“这些文人儒生,皆可视作儒家之喉舌!”
“陛下可借两万文官与五万胥吏之手,引导大明舆论走向。”
“使千万黎民依从朝廷旨意,听从文官胥吏安排,决定该说什么、该赞成什么、该反对什么。”
“然儒家却能通过数十万计的文人士子,左右天下舆情。”
“令大明百姓皆按其意愿认同观点、发表看法、驳斥异见!”
“同一政令,同一事件,或许仅有一名官吏偶尔称善,却有七八儒生终日诋毁。”
“诸位以为,百姓究竟会信谁之言?”
“更关键者,这两万文官与五万胥吏,骨子里仍是儒家门徒!”
“若陛下政令有损儒家利益,损害其切身好处。”
“这些朝廷命官是否仍愿忠心充当陛下喉舌,恐怕犹未可知。”
“若说天子威信乃两万文官、五万胥吏所代表的朝廷公信总和。”
“那么儒家之影响力,则是千年积淀与当世数十万儒生个人威望的共同体现!”
“两相比较,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至此,诸位当明白为何舆论权柄始终握于儒家之手。”
......
朱元璋与马皇后相视颔首,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皆恍然顿悟。
原来如此!
舆论权柄的掌控之道,竟这般直白却又合情合理!
所谓话语权势之强弱,全在于有多少人愿为你的言论摇旗呐喊。
集举国公信于一身,坐拥两万文官、五万胥吏为喉舌。
通常情况下,天子理应掌握最大的舆论话语权。
然而儒家拥有数十万乃至近百万的文人书生和儒家学子,他们坚定不移地为儒家发声。
正是这庞大的文人群体,构成了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坚实基础。
因此,儒家能够窃取并掌控本属于天子的舆论话语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要这数十万儒家学子不倒,儒家就能牢牢把握住这份话语权!
又有谁敢让这数十万儒家学子倒下呢?
无人敢为!
前朝不敢,今朝亦不敢。
因为一旦失去这数十万儒家学子,朝廷治理天下的官吏来源将几近枯竭。
若没有年轻官吏作为新鲜血液持续补充进大明朝廷,
那么很快,大明就会因缺乏足够官吏治理天下、维持秩序而陷入大乱!
届时江山倾覆、社稷易主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
或许历史上并非无人察觉儒家掌控天下舆论话语权的事实,
但要认识到这一点,此人必须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之辈。
而这样的才学之士从何而来?
自然是研习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文化熏陶,在儒家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
但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饱学之士,会去揭露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事实吗?
绝不会!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自绝于天下文人,
更重要的是,这将切实损害自己及后代作为儒家学子群体的利益。
正如那句老话: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或许会有个别儒家叛逆者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揭露,
但区区几个叛逆者如何能撼动整个儒家?
即便有天子支持也绝无可能!
当个别叛逆者试图动摇儒家掌控的舆论权时,儒家集体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扼杀。
若是天子企图动摇儒家掌控的舆论权,儒家集体也不介意另立新君!
当然,天子也不是儒家想换就能换的,像朱元璋这样手握百万雄兵的开国皇帝,儒家根本奈何不得他。
若是朱家后世那些平庸的君主,儒家齐心协力倒真能换掉一个,他们也确实换过朱家的天子。
讲台上的燕长倾望着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意味深长地说道:
舆论话语权,就是对天下事务的发言权解释权表达权
谁掌握了舆论话语权,谁就能彰显自己的利益,表达自己的意志,左右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借此裹挟百姓民意,或是排除异己,或是胁迫君王,或是歪曲天命......最终逼人就范,达成自己的目的!!!
听到排除异己、胁迫君王、歪曲天命这几个词,朱元璋脸色骤变,目光瞬间冰冷刺骨。
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威胁到他的皇权,或是危害大明江山社稷!
先前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到皇权,所以胡惟庸因谋反之罪被处死,丞相制度也被废除。
如今这裹挟民意、排除异己之事,无疑会动摇大明江山社稷的根基!
至于胁迫君王,那更是直接冒犯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歪曲天命,则同时危及江山社稷和皇权威严!
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更何况是四点俱全。
普通人若犯其中一条,朱元璋只诛其三族而不灭九族,都算格外开恩了。
若是四点齐犯,恐怕朱元璋就要抢在朱棣之前,开创诛十族的先例了。
但想到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是儒家,是背后数十万乃至百万的儒生学子,就连朱元璋也不禁感到力不从心。
他终究无法对那数十万儒生学子大开杀戒。
仅凭七万文官去和百万儒生争夺舆论话语权,又如何争得过?
双方数量悬殊,即便朱元璋将文官数量扩充两三倍,也难以匹敌那百万儒生。
更糟的是,现有的七万文官支持者,还可能倒戈投向儒家!
讲台上,燕长倾目光扫过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淡然问道:诸位殿下可还记得国子监外,我曾提及的《降龙学》?
众皇子闻言一怔,随即忆起当日情景。
【世间早有降龙学,习者何止千万。】
【既如此,多一门屠龙技又何妨?】
【屠龙技,正用可屠龙,反施能养龙!】
【屠龙养龙,正反之间,不在技法,而在用者之心。】
【学与不学,全凭殿下决断。】
【但需谨记,若大明不想被降龙学所制,唯有掌握屠龙技方可 !】
正是这番言论,加之燕长倾言毕时九道惊雷加身却毫发无损的异象,令众皇子未敢轻举妄动,才有了后续种种。
如今想来,当初的震惊实属多余。相比后来燕长倾直言大明将亡、屡犯天颜的言行,当初的《屠龙技》之说反倒显得平常。
只是这些时日《屠龙技》内容过于震撼,众人几乎忘却了与之并存的《降龙学》——这门早已流传于世,习者千万的学问。
此刻燕长倾重提《降龙学》,结合方才所言儒家掌控舆论之论,朱标等聪慧的皇子立即明白了其中关联。
《伏龙经》传承千年,习者如云,世间除儒门经义外,还有哪门学问能引得千万人研习?!
燕先生是说,儒门经义便是那《伏龙经》?!
储君朱标双目圆睁,难以置信地望着燕长倾。
燕长倾正色颔首:
正是,儒门经义,便是那万人修习的《伏龙经》!
朱标眉心深锁,困惑道:
虽说儒门掌控言路,却也不能凭空捏造是非,肆意诋毁朝廷。天子威仪岂容轻侮?
凡事须有凭据,若无实据,纵有百万儒生鼓噪,终究难成气候。
若敢无端生事,朝廷虽不便尽数惩处,但诛其首恶以儆效尤,却也并非难事。
只要朝廷行得正坐得直,儒门纵有言路之权,也不过是虚设罢了。
这般儒门学问,称作《伏龙经》是否言过其实?
在朱标看来,儒门虽掌言路之重,却也不能随心所欲。
言路之要,首在有事可议。
唯有确有其事,方能借题发挥,聚众成势,胁迫君上。
反之,若朝廷施政皆为民谋利,纵使儒门欲兴风作浪,亦无从下手。
百姓既无怨言,儒门便无由 。
若敢无中生有,朝廷自有雷霆手段。
言路之权,终究难敌天子之威。
天子若能正己修身、治国以正道,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那么即便儒家掌控着舆论之权,也不过是钝刀无锋。妄想结党营私、胁迫君王,简直是痴人说梦。
因此,朱标认为将儒家学说称作《降龙学》未免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过分抬举儒家之学。
......
听闻朱标之言,燕长倾微微一笑:若儒家仅止于把持舆论,确实不足以冠以《降龙学》之名。但若再加上《天人感应之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