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现在反对太子殿下的提议,你们还有机会发声。”
“毕竟这大明不全是太子殿下的,诸位皇子殿下多少也占些份量,提个意见的资格总归是有的。”
燕长倾继续煽风 。
反正陷入困境的不是他,头疼的更轮不到他。
所以不用怕,继续挑!
至于会不会引火烧身,燕长倾觉得有可能。
但比起两三百年后大明将要面临的危机,烧死他这点小事简直微不足道。
毕竟太子朱标他们想杀他随时都能动手。
可若不解决宗亲俸禄问题,他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将来走向末路!
对这些太子、皇子而言,眼下没什么比挽救大明未来更重要!
当然,挽救大明固然重要,但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同样关键。
至少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后人过得不如平民百姓。
于是,秦王朱樉第一个转身,沉默地盯着太子朱标,一言不发,只用眼神表达反对。
紧接着,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也纷纷转身,齐刷刷地望向太子朱标。
他们可以接受子孙待遇削减,甚至不要求后代过得像富家豪绅。
但至少得让后人活得像个普通地主吧?!
若是连平民百姓都不如,他们绝不答应!
哪怕革除他们的藩王之位,他们也绝不妥协!!!
这不是某位藩王的意见,而是在场所有皇子藩王的共同立场!
他从未被如此多的弟弟们一致反对过自己的主张!
暗室里的朱元璋望着太子朱标,默默叹了口气。
这正是他曾经考虑过却又放弃的缘由。
此策触及的并非一两位藩王子孙的利益,而是所有宗室后裔的福祉!
没有哪位亲王会赞同此议!
在诸位藩王眼中,身为天家贵胄,不求位极人臣,如今竟连富贵荣华都要剥夺?!
这分明是要逼他们铤而走险!!!
纵使是朱元璋也难以推行此策,除非他狠心削去所有亲王的爵位。
甚至彻底废除分封制,令朱标未来的子嗣都不得封王。
这般一来,宗室俸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既无藩王,何来宗室?
但他朱重八浴血奋战,率领文武百官、百万雄师 蒙元,重开日月,为黎民百姓带来新生。
难道如此功业,还不许朱家子孙享些清福?!
总不成当了皇帝,自家族人还要粗茶淡饭?!
这道理在他这儿说不通,也绝不答应!
燕长倾并不知晓朱元璋正在暗处聆听,更不明了天子心思。
若他知晓,定会正色相告:自然该享福!
以陛下之功,朱家合该受用两三百年光景。
既然太子殿下有此心意,我们不妨再算算这般改革能延续大明国运几何。
燕长倾的话语引得众人凝神。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连同暗室中的朱元璋,目光皆聚焦于他。
宗室俸禄按人均十石计,藩王子嗣以每人三子推算。
毕竟子嗣若不足三人,恐有绝嗣之虞。
燕长倾执笔在黑板上重新演算:
洪武十二年,初代宗亲十六人。
洪武三十二年,二代宗亲四十八人。
洪武五十二年,三代宗亲一百四十四人。
洪武七十二年,四代宗亲四百三十二人。
洪武九十二年,大明皇室第五代,宗亲人数达一千二百九十六人。
洪武一百一十二年,第六代皇室宗亲增至三千八百八十八人。
洪武一百三十二年,第七代皇室宗亲突破一万,达到一万一千六百六十四人。
洪武一百五十二年,第八代皇室宗亲数量飙升至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二人。
洪武一百七十二年,第九代皇室宗亲已超十万,共计十万四千九十七人!
洪武一百九十二年,第十代皇室宗亲膨胀至三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八人!
洪武两百一十二年,第十一代皇室宗亲接近百万,达九十四万四千七百八十四人!
洪武两百三十二年,第十二代皇室宗亲突破二百万,计二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五十二人!
洪武两百五十二年,第十三代皇室宗亲数量惊人,已达八百五十万三千零五十六人!
不必再计算后续的皇室宗亲数量了,很快就会突破千万大关。
仅以第十二代皇室宗亲为例,二百八十三万余人,每人十石俸禄,每年需支出两千八百三十四万五千二百石!
这笔开支在两百三十二年后是否压垮大明国库尚不可知,但必定耗尽当前朝廷的全部岁入。
如此看来,太子殿下的方案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最多只是将大明因宗亲拖累而崩溃的时间,从两百年推迟到两百三十二年。若运气好,或许能支撑三百年。
以诸位皇子后代吃糠咽菜为代价,换取大明国运短暂延续,这样的结果能让太子殿下和各位皇子满意吗?!
燕长倾放下粉笔,面带微笑地环视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
殿内一片寂静,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都沉默不语。
这样的结果,怎么可能同意?!
若削减宗亲俸禄真能延续大明数百年国运,或许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还会勉强考虑。
但眼下最多只能延长三五十年,原本就反对削减后代俸禄的诸位皇子更不可能妥协。
毕竟同意的结果是子孙吃糠咽菜,大明最多延续三百年;而拒绝的话,后代仍可享受近两百年的富贵生活。
这样的选择,他们相信后世子孙若知晓,用脚投票都会选择后者。
至于大明是否会覆灭的问题。
倘若大明衰败到连皇室宗亲都要忍饥挨饿的地步。
恐怕那些后世子孙反倒盼着大明早些 吧!
顶着皇族头衔却食不果腹,连谋生之路都被断绝。
真到那时,或许王朝倾覆反而能给这些龙子凤孙一条生路。
今日课程就到这里。
屠龙之术改日再授。
若诸位殿下不思变革,不出二三百年,大明这条巨龙就要被自家人亲手屠戮了!
燕长倾说罢便转身离去,留下一众皇子面面相觑。
午膳时辰已到,这些太子王爷们也该好好想想,如何挽救两百年后的大明江山了。
......
文华殿内,太子朱标与诸位亲王相顾无言。
良久,朱标揉着太阳穴道:先回府从长计议吧。
谁能想到,看似稳固的宗室制度竟会成为王朝掘墓人?
更棘手的是,即便洞悉症结所在,他也想不出能让所有兄弟都满意的解决之策。
秦王朱樉等人交换着眼色,虽未明言却心意相通。
他们并非要与储君作对——事实上也动摇不了朱标的地位。
所求不过是给子孙谋个安稳前程。
在这件事上,所有藩王立场出奇地一致!
燕王朱棣虽想留下请教那推演天机之术,见兄长们相继离去,也只得暂且作罢。
待众人退去,朱元璋从帷幔后转出。
毛骧!
臣在!
“再加派十倍的侍卫保护他!不许惊扰他,更不许任何人伤他分毫!记住,是任何人!!!”
朱元璋声音冷厉,此刻在他心中,燕长倾的分量几乎与太子朱标不相上下!
“遵命!”
毛骧恭敬领命,同时暗自将燕长倾的地位提升至与皇子同等。
……
皇宫内,朱元璋与马皇后正在用膳。出身贫寒的帝后二人素来节俭,即便贵为天子与国母,日常饮食也不过六七道菜,外加一两道汤。
然而今日的朱元璋却心不在焉,连吃饭都沉默寡言。往常用膳时,他总会与马皇后谈论朝政或皇子皇孙的趣事,今日却一反常态。
“今日怎么这般安静?”马皇后搁下碗筷,笑着问道。
往日此时朱元璋早已絮絮叨叨说个不停,今日却静得出奇。
“……唉。”朱元璋也放下筷子,欲言又止,最终长叹一声。
“究竟怎么了?”马皇后眼中讶色更浓。这般模样的朱元璋实属罕见。
若遇 污吏,他必怒发冲冠;若皇子皇孙顽劣不堪,他必恨铁不成钢;若百姓遭灾,他必忧心忡忡……
这世上,最懂朱元璋的莫过于马皇后。
只因朱元璋从不在她面前掩饰心绪。
可今日这般眉头紧锁、犹疑不决的神情,却极少出现。
“都退下!未经传召,任何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挥手屏退左右宫人。
待众人退下,他才沉声道:“妹子,你说咱定的宗室俸禄制度……是不是错了?”
接着,他将燕长倾所言——大明国祚短则两百年、长则三百年必亡的推演尽数道来。其中依据详尽,仿佛令人亲见未来。
马皇后听罢,亦面露惊骇。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天命与未来之事,往往讳莫如深。
即便偶有窥见天机者,言谈间也总是闪烁其词,含糊其辞。
何曾见过如燕长倾这般,将政策制度在未来各阶段的发展变化,明明白白地推算出来?
你也知道,咱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朱元璋的声音有些发颤,咱爹娘就是活活饿死的啊!
所以咱登基后就想,无论如何都要让朱家子孙不再挨饿受冻,这才定下这宗室俸禄制度。
可谁曾想...谁曾想两三百年后,这制度竟会拖垮大明!
朱元璋长叹一声。闲暇时他也曾思量过大明的未来,设想过种种可能:子孙不肖、外敌入侵、天灾人祸...
每每想到这些,他便倍感责任重大,更加勤勉治国,只盼能为后世多争取些时日。
但他万万没想到,最终导致大明倾覆的,竟是他为保子孙温饱而设的宗禄制度!
换句话说,正是他自己亲手埋下了 的祸根!
这个事实,让朱元璋痛彻心扉。
马皇后沉思片刻,轻声道:若是因宗室繁衍过多所致,不如今后只供养嫡长子?
如此藩王数量始终维持在二三十人,应当不会拖累朝廷了吧?
朱元璋苦笑着摇头:难就难在一视同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