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樉暗自思忖,若是由他来执掌大明江山,虽不敢夸口能将天下治理得多么繁荣昌盛,但至少不会给后世的天子子孙留下如此多的隐患。
这一连串的危机,简直是在给儿子和后代挖坑啊!
【若没记错,这应该是大明第五次了吧?!】
【突然不想争父皇的皇位了,他留下的烂摊子未免太多了!】
【难道继位后,每天都要忙着收拾父皇遗留的麻烦?!】
晋王朱棡揉了揉眉心,神情疲惫。
曾经在他心中,父皇朱元璋如神明般令他敬畏尊崇。可随着《屠龙技》的深入学习,他逐渐看清那些可能导致大明的根源,也愈发了解权力架构、天下阶层与政策制度的复杂。
他心中那座巍峨的父皇形象,正一寸寸崩塌。
原来父皇并非神明,也会犯错,且这些错误足以让大明未来陷入!更糟的是,这些隐患或许要由他们这些继位者来善后。
【治国竟如此艰难?!】
【稍有不慎,就会埋下之患?!】
【未来的我究竟如何治国,才赢得“永乐大帝”之名?】
【若能获得后世执政的经验,或许处理这些弊端会轻松些……】
燕王朱棣眉头紧锁。
从前他未觉治国有多难,如今却真切体会到其中艰险——治理当下容易,难的是避免为后世埋下祸根!毕竟不是谁都有燕长倾那般洞悉百年后的远见。
父皇施行的诸多政策,已在无形中为大明埋下一个又一个隐患。
【累了,毁灭吧,“大明又要”这话听腻了!】
【后世的子孙们,这些烂摊子还是交给你们解决吧!】
【老祖宗实在乏了……】
朱橚整个人瘫在桌上,满脸生无可恋。这日子没法过了——今天这个政策让大明完蛋,明天那个政策又让大明崩溃。
当老祖宗的就算有八只手也救不过来啊!!!
【区区一个免税政策,就能让大明 ?!】
朱桢瞳孔 。他原本只是随口问问,哪知道竟挖出个大明的 隐患!
先前就觉得燕长倾重点强调取消秀才免税很奇怪,没想到背后藏着这种惊天危机。
真是好奇心害死猫!!!
【父皇就会打仗,治天下?呵呵。】
朱榑偷瞄了眼朱元璋,暗翻白眼。他现在严重怀疑自家老爹根本不会治国——哪有人留这么多坑给后人的?
五个!整整五个 级的大坑!!!
就算把秦皇汉武从坟里刨出来,也填不平这些天坑啊!!!
讲台上,燕长倾扫视朱元璋和朱标等皇子:诸位可知大明将来为何会亡?
若知晓,不妨说说见解?
朱标从容答道:问题出在免税政策——秀才、举人、进士、官吏和宗亲的田税全免,便是祸根。
朱樉冷声补充:富户会把田地挂靠在这些免税人名下,借此逃税。
朱棡双手交叠抵着下巴,肃然道:税收锐减,国库空虚。该办的利民工程没钱办,朝廷运转都成问题。
最后只能加税,恶性循环。
“加税!!”
“向那些本就困苦的百姓加税!!”
燕王朱棣眉峰紧蹙,眸光冷峻,沉声道:
“可随着时间推移,享受朝廷免税优待的读书人、官吏和皇亲只会越来越多!”
“他们越多,朝廷能收的田赋就越少!”
“朝廷收入减少,就只能加重百姓的税赋!!”
周王朱橚从伏案姿势转为单手托腮,眼中带着洞悉的神色,缓缓道:
“百姓税赋越重,生计就越艰难。”
“到时候要么沦为逃荒流民,成为动荡之源。”
“要么将田地投献给士绅官员,成为他们的佃户奴仆。”
楚王朱桢端坐凝眉,肃然道:
“若连做流民或佃户都活不下去......”
“那百姓就只能揭竿而起了!”
“若能解决此弊,大明国祚尚可延续。”
“否则......”
齐王朱榑干脆利落地接道:
“否则,大明必亡!!”
啪!啪!啪!
燕长倾抚掌而笑,满意地望着太子朱标及诸位皇子。
显然他们对免税政策的深远危害已了然于胸。
......
端坐末席的朱元璋望着侃侃而谈的皇子们,听着他们将免税之弊剖析得如此透彻,面色渐渐难看起来。
平心而论,朱元璋确实未曾料到,对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及皇室宗亲的田赋优免政策竟会埋下如此严重的祸根,甚至可能动摇大明的根基!
他从未想过,自己严令禁止的土地投献或田产挂靠行为,会在这一政策下悄然滋生。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得益于朱元璋亲自督造的鱼鳞图册,朝廷对全国土地状况了如指掌。官绅富户的田产难以隐匿,投献挂靠之事鲜有发生。正因如此,朱元璋始终认为这项优免政策并无大碍——即便给予秀才举人们免税额度,他们实际拥有的田产也远达不到免征上限。
这项政策在洪武年间确实运转良好。只要后世君主能延续朱元璋的治政手腕,持续严密监控天下田亩,投献逃税之风便不会泛滥。朝廷赋税充足,自然无需加征;百姓负担不增,便不会沦为流民或豪强佃户,更不会揭竿而起。
可惜后世君主再无洪武、永乐之能。自朱棣之后,大明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掌控。
然而,当朝廷对官绅、富户和百姓的土地田亩掌控失效后,后续的一系列环节也随之土崩瓦解!
最终,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大明未来因对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以及皇室宗亲的田亩赋税豁免政策,埋下了 的隐患!
正所谓政策虽好,但若后人无法严格执行,良政终将沦为弊政。
想到自己无意间又给大明留下了一个潜在的 弊政,朱元璋心中怒火升腾。再加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公然驳他颜面,他顿时恼羞成怒,厉声喝道:
“好!是咱错了!”
“咱就不该给你们免田亩赋税的优待!”
“今日回宫后,咱就把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
“还有你们这些诸侯藩王的赋税豁免,统统废除!”
“从今往后,你们名下有多少田亩,就老老实实交多少赋税!”
“少交一文钱,咱就用裤腰带把你们吊起来抽!”
“今后上至宗亲,下至秀才,谁也别想免赋税!”
意识到赋税豁免可能给大明带来 之危,朱元璋果断决定一刀切,彻底堵死官绅富户钻空子的机会。往后谁敢逃税漏税,直接砍头抄家!
楚王朱桢闻言,皱眉道:
“废除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及宗亲的赋税优待,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一旦提出,朝中百官必会激烈反对!”
朱桢看得很清楚,最大的阻力来自文武百官,他们正是此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即便是淮西勋贵,恐怕也会暗中不满。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的阻力倒不大,毕竟大明开科举至今仅三年,这些人数量有限。
即便朝廷有意废除田亩赋税的豁免特权,这些秀才、举人、进士也难以掀起太大风浪,他们的微弱 甚至无法传到皇帝的耳中。
至于皇室宗亲的抵触情绪,严格来说,如今在场的七位皇子便足以代表整个大明宗室的立场!只要他们七人没有异议,其他宗室成员即便有不同意见也难以形成气候。
即便真有不满之声,这七位皇子也完全有能力将其压制在各自王府之内,令其无法扩散!
而他们七人会有异议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项一刀切的政策对大明皇权的稳固与王朝的延续大有裨益。除五皇子朱橚这位无心帝位的闲散之人外,其余六位皇子皆有可能继承大统。
既然这项政策有利于天子、有利于大明国祚,自然也就可能对他们未来的统治有所助益!
正因如此,他们绝不会反对父皇废除宗室田赋优待的政策。此刻他们皆以天子视角权衡利弊,自然优先考虑对皇权与国运有利的决策。
至于那些受损的宗室利益或藩王特权?
待他们争夺帝位失败,彻底沦为普通藩王时再计较不迟。
……
楚王朱桢言毕,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陷入沉思。
正如其所言,若欲废除田赋豁免之制,必遭满朝文武激烈反对。这些官员身为该政策最大受益者,岂会坐视利益受损?届时原本对立的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极可能因共同利益而联手抗旨。
若百官同心,其凝聚的臣权足以动摇甚至威胁皇权!
当然,朱元璋亦可凭借 威势强行推行新政,借胡惟庸、李善长谋逆案诛杀反对者。
此法是否可行?!
行!!!
朱元璋确实具备这样的威严与实力。
然而,若他真的强行废除免田亩赋税优待政策,必然会与文武百官彻底对立。
凡事都需师出有名,正如去年的胡惟庸、李善长谋反案,朱元璋杀的人多吗?
多!
从去年至今,因此案丧命者已超五万,正向六万逼近。
可为何满朝文武无人敢站出来劝阻朱元璋停手?
除了畏惧朱元璋,最关键的原因只有两个字——谋反!
胡惟庸、李善长的谋反并非朱元璋诬陷,而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甚至这两人还试图拉拢其他官员一同谋逆,幸好当时众人察觉后,要么直接将他们赶出门,要么拔刀相向以示清白,这才撇清了关系。
否则,今日这些官员早已与胡、李二人共赴黄泉,或许连孟婆汤都喝完了。
谋反,历来是皇朝第一大罪!
无可争议!
换作任何一位稍有能力的皇帝,面对谋反都会大开杀戒,只不过朱元璋杀得更多罢了。
若不严惩谋逆者,以儆效尤,岂非纵容后来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