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雷雨过后,研究院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载人航天计算机的研发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将神经网络的灵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
研究室里,白板上画满了仿生神经网络的示意图。林云深站在图前,手中的粉笔不时标注着新的想法。
如果我们把每个计算模块看作一个神经元,林云深边画边说,那么模块之间的连接就是神经突触。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些连接的动态重构。
赵庆民提出建议:可以在每个模块间设置多条物理通路,通过开关矩阵实现动态连接。
但是这样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功耗。雷震宇皱着眉头,我们的重量预算已经很紧张了。
就在这时,苏青筠推着婴儿车出现在研究室门口。晓星坐在车里,正专注地玩着一个彩色积木,小手不断尝试着不同的组合方式。
陆知行看着女儿的动作,忽然灵光一闪:也许我们不需要增加物理连接。就像大脑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我们能不能通过软件定义虚拟连接?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林云深最先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在现有硬件架构上,通过软件实现逻辑层面的动态重组?
没错。陆知行越说越兴奋,这样既保持了硬件 simplicity,又获得了软件的灵活性。
晓星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开心地挥舞着手中的积木,发出咿呀的声音。苏青筠温柔地笑着:看来我们的小顾问又有新建议了。
受到启发的团队立即投入工作。赵庆民带领软件组开始设计动态路由算法,林云深负责建立数学模型,雷震宇则着手优化硬件接口以适应新的架构。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在第一次系统联调时,动态路由产生了不可接受的延迟。
路由计算耗时太长,赵庆民沮丧地报告,在紧急情况下,这个延迟可能是致命的。
研究室里气氛凝重。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晓星的哭声打破了沉默。原来是她手中的积木塔倒塌了。
苏青筠一边安抚女儿,一边轻声说:看,晓星在教我们呢。有时候,推倒重来比修修补补更有效。
这句话点醒了陆知行。他立即召集团队:我们可能陷入思维定式了。为什么要等到故障发生才重新路由?能不能预测可能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林云深眼睛一亮:就像免疫系统一样,提前产生抗体!我们可以训练系统识别各种异常模式,预先制定应对方案。
新的方向让团队重燃斗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室里的讨论声常常持续到深夜。
这个预测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赵庆民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真实的故障数据。
雷震宇提出建议:可以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模拟数据。我们在卫星项目中积累的环境数据可以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苏青筠也在默默支持着团队的工作。她经常带着晓星来研究室,有时送来消夜,有时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让丈夫能在工作间隙看看女儿。
这天傍晚,晓星第一次清晰地喊出了。这个瞬间,研究室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为这个小小的里程碑欢呼。
陆知行抱起女儿,眼中闪着泪光。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探索太空,更是为了守护这些美好的瞬间。
受到鼓舞的团队加快了研发进度。经过数周的努力,他们终于设计出了一套基于预测性容错的智能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运行状态,还能预测潜在的故障,提前启动应对措施。
在最后的测试中,系统表现出色。即使在模拟的最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运行。
测试成功的那个夜晚,陆知行抱着已经熟睡的女儿,对妻子说:今天晓星给了我最大的动力。每次想到我们正在为她和她的同龄人创造更好的未来,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苏青筠依偎在丈夫身边,轻声说:你知道吗?晓星最近学会了一个新动作——指着天空。也许在她心中,爸爸就是在为星星工作。
窗外,繁星点点。在这个平凡的夏夜里,一群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他们身后,家的温暖始终是支撑他们前行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