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的迷雾尚未完全散去,另一个更为精微、却也更为致命的问题,如同潜藏在时钟滴答声中的毒刺,悄然浮出水面——时序同步。
箭载计算机、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这三个核心大脑,如同一个精密交响乐团的指挥、首席和小提琴手,必须在时间的节拍上保持绝对的同步,任何一个微小的延迟或错拍,都可能导致整个演奏的崩溃,对于火箭而言,这就是姿态失控、偏离轨道甚至解体的灾难。
问题最初暴露在一次模拟“级间分离”的联合测试中。这是一个极其短暂却又充满爆裂性变化的瞬间,多个系统需要在毫秒级别内完成状态的判断、指令的发送和执行的确认。
测试开始,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当模拟分离爆炸信号发出的那一刻,监测屏幕上出现了令人心惊肉跳的一幕——箭载计算机已经根据预设逻辑发出了分离后的姿态调整指令,而惯性导航系统送来的最新姿态数据,却比预期晚了几个毫秒才抵达控制系统!
就是这区区几个毫秒的延迟,导致控制系统基于“过时”的数据,发出了一个轻微错误的修正指令。虽然模拟器迅速纠正,并未造成实质性后果,但这个时间上的“剪刀差”,却像一道闪电,劈在了所有关注此事的技术人员心头。
“时序不同步!”控制系统的刘总师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语气严厉,“陆工,你们计算机的内部时钟,或者数据处理流水线,是不是存在我们没有发现的延迟?这几个毫秒的误差,在高速飞行的火箭上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压力瞬间给到了陆知行团队。
林云深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人。他几乎立刻就调取了箭载计算机在那一刻的内部运行日志和所有相关计时器的数据,趴在图纸上开始了疯狂的计算和比对。他的脸色比平时更加苍白,嘴唇紧抿,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却关乎生死的赛跑。
“不是我们内部时钟的问题。”林云深抬起头,眼神锐利,声音因为急促而有些沙哑,“我们的时钟晶体振荡器稳定性经过严格测试。问题出在数据交互的‘握手’协议上!看这里——”
他指着日志上一串复杂的代码和对应的时间戳:“在分离指令触发的瞬间,产生了极高的并发数据需求。导航系统忙于处理爆炸冲击带来的剧烈姿态变化计算,导致其数据输出端口出现了极其短暂的‘拥塞’,数据包被延迟发送了!而我们的计算机是按照固定周期等待数据的,这个等待周期与导航系统的处理延迟没有完全匹配上!”
他的分析一针见血,将问题的根源从单一的计算机内部,引向了系统间交互协议的深层耦合问题。
“也就是说,”陆知行立刻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不是谁快谁慢的问题,是我们在‘对表’的机制上,没有考虑到极端工况下的性能波动,导致了暂时的‘失联’?”
“是的,陆工!”林云深用力点头,“我们需要一种更智能、更能适应动态负载的同步机制,而不是僵化的固定周期等待。”
然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是第一步。如何解决,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控制系统的专家倾向于一个“保守”的方案:强制要求箭载计算机和导航系统都采用更昂贵、更精密的超高稳定度时钟源,并统一由一个外部主时钟进行严格同步,从根本上杜绝时钟漂移。
“这是最可靠的办法!”刘总师坚持道,“虽然成本和复杂度高,但一劳永逸!”
但这个方案遭到了林云深的强烈反对。
“且不说超高稳定度时钟源我们现在很难获取,就算有了,也只是解决了基准问题。”林云深争辩道,他很少如此情绪激动,“火箭飞行过程中,各系统负载瞬息万变,固定的同步周期无法适应这种动态性。我们需要的是在软件层面,设计一种能够容忍一定时钟误差、并能动态调整等待策略的‘弹性’同步算法!这比单纯追求硬件时钟的绝对精确更有效,也更灵活!”
他的观点非常超前,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在那个普遍崇尚硬件可靠性的年代,将如此关键的安全性寄托于软件的“弹性”和“智能”,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冒险。
“软件算法?弹性?”刘总师连连摇头,“小林同志,你的想法很大胆,但火箭飞行不是做数学题,我们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确定性,不是充满变数的‘弹性’!”
会议陷入了僵局。一方坚持硬件的绝对可靠,一方主张软件的灵活智能。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陆知行没有立刻表态。他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大脑飞速权衡着。他知道,刘总师的担忧不无道理,硬件同步确实更符合当前的主流认知和工程习惯。但林云深的思路,指向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也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有一个折中的想法。”陆知行终于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是否可以采用一种混合架构?保留硬件的高精度时钟作为基准和备份,同时,在箭载计算机内,由林云深负责开发一套他所说的‘弹性同步’算法作为主用策略。这套算法必须经过极其苛刻的测试和验证,证明其在任何预设的极端工况下,都能保持可靠的同步。如果软件算法在任何测试中失败,则自动切换回硬同步模式。”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传统的工程智慧,给了保守派一个安全的“底线”,又为林云深的创新思路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
刘总师沉吟了片刻,看了看陆知行,又看了看眼神执着的林云深,最终缓缓点了点头:“……可以试试。但是,陆工,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们的软件算法在后续测试中,出现任何一次未能解决的同步错误,就必须无条件放弃,全面启用硬同步方案!”
“一言为定!”陆知行郑重承诺。
压力,完全落在了林云深的肩上。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并实现一套前所未有的、能够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保证严格时序的智能同步算法。
接下来的日子,林云深几乎将自己封闭了起来。掩体的角落里,他的身影被堆积如山的稿纸和闪烁的示波器屏幕所淹没。他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对着屏幕上的波形喃喃自语。吃饭需要人提醒,休息更是被压缩到了极致。王铁柱和刘思敏轮流给他送去饭菜和热水,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脸颊和越来越深的黑眼圈,又是心疼又是无奈。
“这时序之争,争的不是快慢,是生死啊。”王铁柱看着林云深忘我的状态,感慨地对赵庆民说。
赵庆民用力点头:“林工这是在跟时间本身较劲呢!”
就在林云深全力攻关之时,苏青筠的信随着基地的补给车到了。陆知行在深夜的掩体里,就着昏暗的灯光拆开。信中除了日常的叮嘱和关心,还提到了北京城里的一些变化,以及她无意中听到的、关于国际上在通信协议方面的一些新概念……
陆知行看着信,目光落在“通信协议”、“动态适应”这几个词上,心中微微一动。他将信小心收好,没有去打扰林云深,但他知道,这片来自远方的、带着烟火气息的思绪,或许正在与这高原上最前沿的技术思考,发生着某种奇妙的共鸣。
时序之争,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理念的碰撞。而打破僵局的钥匙,或许就隐藏在那超越时代的智慧与不拘一格的创新之中。林云深正在挑战的,不仅仅是几个毫秒的误差,更是一种固有的思维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