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结合实践,思路在碰撞中逐渐清晰。陆知行决定调整策略,暂时放弃一步到位制作高性能平面晶体管的企图,转而先攻克工艺相对简单一些的合金结晶体管。这种晶体管性能虽然较差,但工艺门槛低,更适合他们目前“小米加步枪”的条件。
目标明确后,三人重新投入战斗。针对之前掺杂不均匀的问题,陆知行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舟皿”,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改善合金结的形成质量。没有真空环境,就在普通气氛下操作,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最佳的工艺窗口。每一次加热,都小心翼翼地盯着那个改造过的破旧马弗炉,生怕温度失控;每一次冷却,都屏息凝神,仿佛在等待一个脆弱的生命诞生。
日子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参数中重复。车间里弥漫着酸液、松香和煤烟的味道,记录本上写满了数据和曲折的曲线,旁边的算盘是他们唯一的计算工具。带来的那点粮食很快见底,常常是窝头就着咸菜,或者喝点能照见人影的棒子面粥,但谁也顾不上抱怨,心思全都拴在那小小的“瓦片”(硅锗材料)上。
这天下午,他们进行了第二十七次尝试。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以往的紧张。陆知行小心翼翼地操控着改造过的加热炉,王铁柱紧紧盯着那个刻度模糊的温度计,眼睛都不敢眨。刘思敏则早就准备好了万用表和示波器,手指放在开关上,大气都不敢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炉火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当最后的冷却步骤完成,陆知行用自制的、顶端包裹着铜片的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炉中夹起那个比米粒还小的、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的锗晶体。它看起来如此微不足道,却承载着三人全部的希望。
放到测试台上,连接导线,接通电源……刘思敏缓缓调节着基极电压,眼睛死死盯着示波器那小小的、泛着绿光的屏幕。王铁柱也凑了过来,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突然,屏幕上原本平直的线条,猛地跳动起来,出现了一个清晰的、稳定的放大波形!
“有输出了!”刘思敏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尖锐,带着哭腔。
王铁柱凑过去一看,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桌子一晃:“成了!陆工!波形很稳定!俺的娘诶,真成了!” 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差点跳起来。
陆知行深吸一口气,压下狂跳的心脏,亲自接过测试棒,手指微微颤抖着,仔细测量了几个关键参数:放大倍数β值达到25,虽然不高,但已经进入可用范围!反向击穿电压也符合预期!
“成功了……”陆知行放下测试棒,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喜悦的笑容,这笑容驱散了他连日来的疲惫。这是他们自主制备出的第一只具备完整放大功能的晶体管!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王铁柱兴奋地挥舞着双臂,像个孩子一样在狭小的空间里转圈。刘思敏也激动地用手背抹着眼角不断涌出的泪水,又哭又笑。
这只简陋的、性能远落后于时代的合金结晶体管,在他们眼中,却比任何珍宝都要璀璨。它证明了他们的方向是对的,证明了在这间一无所有的破车间里,真的能够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奇迹!
陆知行将这只晶体管小心地收藏在一个特制的小盒子里,里面垫着柔软的棉花,外面贴上了用钢笔郑重写下的标签:“争气机 - 001号核心元件”。
这是零的突破,是星火燃起的第一缕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无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