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伊始,沈文勤还在被窝里睡觉,一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沈文勤拿起手机闭着眼睛接了电话说了句:“喂,请问有什么事?”
电话那边传来中原口音说到:“小老板能来下我们这边吗?这里工人开始闹事了。”
沈文勤睁开眼睛,然后问到:“到底怎么回事?你说清楚点。”
那边的就开始语无伦次的说起了经过,貌似是一些工人觉得都一个多月了,想直接拿钱,希望看到钱以后在干活。
沈文勤问了地址后,穿上衣服,骑了摩托往对面宿舍驻地驶去。
到地方下了车,就有一堆人围了过来。
“小老板!今天可是说好发第一批工钱的日子,钱呢?“一个黄毛率先发难,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尖锐刺耳,“别是拿不出钱,想拖着我们吧?“
沈文勤心里咯噔一下。按照最初的约定,工钱本应在整个采收季结束后统一结算。但一个月前,考虑到工人们的实际需求,父亲沈卫国才答应在十月底先发放第一笔工钱。现在这笔钱因为合作方拖延付款,确实出了问题。
他深吸一口气,站上门前那块被磨得光滑的青石墩,清朗的声音努力压过嘈杂:“各位老乡,工钱的事情,我沈文勤在这里给大家打包票,一分都不会少!请大家给我三天时间,最晚后天这个时候,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三天?谁知道三天后是什么情况!“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是五号工棚的王嫂,“俺可是听说了,沈老板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根本拿不出钱来!到时候人跑了,我们找谁去?“
“对啊!现在到处都在传,说沈家要破产了!“
“今天拿不到钱,我们就不上工了!“
“罢工!拿不到钱谁都别想干活!“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愤怒的情绪像野火般蔓延。沈文勤注意到,带头闹事的除了黄毛那几个刺头,还有几个平时还算本分的女工。这让他心生疑虑。
一个中年女工抹着眼泪喊道:“文勤,不是我们不信你,我家娃真的等着钱交学费呢!要是拿不到钱,娃就得辍学了啊!“
“我娘住院了,就指着这钱救命啊!“另一个男工红着眼睛附和。
沈文勤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生活刻满风霜的脸,心中酸楚,但语气愈发坚定:“大家的难处我都知道!请相信我,不需要等到后天,今天下午,我就会先把每一笔工钱算清楚,张榜公布!谁干了多少活,该拿多少钱,明明白白!有特别急用的,我们可以想办法先预支一部分!“
好说歹说,人群才暂时散去,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不信任的硝烟。沈文勤立刻回到院子,搬出厚厚的几本工时记录册和会计账本。他叫来会计老马和几个识字的工人,开始紧急核对每个人这三十多天的劳动成果。
这项工作极其繁琐。拾花工按公斤计价,还要算上超额奖励;装车组、后勤组各有不同的计薪标准;甚至连食堂帮厨的都要单独核算。沈文勤要求每一笔都必须两人以上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与此同时,他拿起那部夏新A8手机,走到屋里,首先打给了母亲。
“妈,工地出事了。有人散布谣言说我们要卷钱跑路,现在工人们都要罢工。家里现在能动用的现金还有多少?……对,急需稳住局面。“
他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您和爸能不能分头行动?爸去跑跑银行,看看能不能申请一笔短期贷款,或者找团里领导,看能否以未来的棉花款做抵押,预支一部分。您去联系您那些做批发生意的老姐妹,我需要一批物资,越快越好,价格一定要压到最低……“
他详细地列出了一份物资清单:从方便面火腿肠到厚棉被、当季保暖的毛衣毛裤,到劳保手套、胶鞋,再到女人用的雪花膏、卫生纸。他特别强调:“再进一些茶叶、象棋、扑克牌,要便宜耐用的。记住,烟酒一样不要,点火的东西要严格管控。“
挂了母亲的电话,他又直接打给了父亲沈卫国。“爸,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我怀疑有人故意煽动。银行和团部那边需要您亲自去沟通。另外,我有一个想法……“
就在他打电话的功夫,小院外传来更大的喧哗声。老李急匆匆跑进来:“文勤,不好了!三号工棚和五号工棚的人真的罢工了,正在那闹呢!说是今天见不到钱,就把已经采的棉花扣着不交!“
沈文勤心中一凛,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劳资纠纷,分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他快步走出院子,果然看见以黄毛为首的几十个工人聚集在宿舍跟前,吃完饭根本就没有想去上工的心思。还要旁边的食堂师傅一边说着好话。
“大家冷静!”沈文勤提高声音,站上石墩,目光扫过群情激愤的人群,“堵在这里解决不了问题!你们现在都有什么需求,现在就说出来。我这里会统计,能解决的,我沈文勤绝不推诿!”
他话音一顿,语气转为严肃,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但是,咱们也得把话说在前头。原本的约定,是等整个采收季结束,大家拿着完整的工钱,我们一起买好火车票,热热闹闹地回家。现在你们这么一闹,打乱了所有安排,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丑话说在前面,如果因为这次的事情影响了后续的安排,我们可不一定完全包你们剩下一程的火车票钱!到时候有人回不去,或者要自己掏钱买票,别再来找我!”
这番恩威并施的话像一盆冷水,让躁动的人群稍微降温了一些。“火车票”这三个字戳中了许多人的软肋,出来打工,最怕的就是年底回不了家还要自掏腰包。
沈文勤不再多言,立即召集各工棚的负责人和几个带头闹事的代表到连部办公室开会。狭小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在会议上,沈文勤仔细观察着每一个人。他敏锐地发现,带头闹事的几个女工,如五号工棚的王嫂、李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眼神焦虑,言辞闪烁,不断强调家里有卧病在床的老人或等着学费上学的孩子,经济压力巨大。而黄毛和他那几个本家兄弟则显得油滑许多,翘着二郎腿,眼神躲闪,一口咬定就是听说老板要跑路,为大家“主持公道”。
沈文勤心里明镜似的。会间休息时,他让老李带着几个信得过的本地工人,私下里分头去找那些面露难色的女工和与黄毛他们同住的人聊天、递烟、唠家常。
经过一番耐心的沟通和旁敲侧击,真相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原来,确实有不少女工最近接连收到家里的催款信,言辞急切,让她们方寸大乱。有个别女工在情急之下,被黄毛等人蛊惑,听信了“只要闹得够大,形成压力,老板怕耽误农时,就会先给钱”的歪理。而黄毛等人,则是被团部附近某些同样承包采收业务、却人手不足的竞争对手用小恩小惠收买,故意制造事端,想挖走这批熟练工人,甚至搅黄沈家的生意。
会议重新开始,沈文勤故意点名让一个平时很能干、但此刻低着头不敢说话的女工小芳发言。
“小芳,你说说,你们工棚到底是什么情况?家里真有那么急吗?”
小芳怯生生地抬起头,嘴唇嚅动了一下:“俺……俺家娃……”
“你闭嘴!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坐在她旁边的一个黑壮汉子——她的丈夫,也是黄毛的远房堂兄——猛地瞪了她一眼,低声呵斥道,“男人说话,女人插什么嘴!”
小芳像受惊的兔子一样,立刻缩了回去,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再也不敢抬头。那汉子转而对着沈文勤,换上一副混不吝的表情:“小老板,俺们不管那些,反正今天见不到钱,大家心里不踏实!”
这与另一边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边,王嫂正拍着大腿,唾沫横飞地哭诉:“俺那婆婆躺在炕上就等钱抓药啊!你们要是不给钱,就是逼俺们去死啊!今天不给钱,俺就躺在这不走了!”说着还真有往地上坐的趋势,被旁边的人拉住。这是一种典型的、带着撒泼气势来争取利益的方式。
面对这复杂的局面,沈文勤知道,必须用绝对公开透明的方式来打破谣言,也让那些浑水摸鱼的人无处遁形。
他不再纠缠于口舌之争,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道:“好,既然大家担心的是干活的多少和钱数不清不楚,那我们现在就把账目彻底公开!”
他立刻吩咐下去:“老马,你带着所有会计和能写会算的人,把所有工棚的拾花记录本全部搬出来!让每个包的工头,当着所有人的面,核对这三十多天他们组里每个人每天采集的数量!”
“再去弄几块大黑板,架在院子外面!用粉笔把每个人的名字、至今采集的总斤数、按照单价算出来的应得收入,全部清清楚楚地写在黑板上,进行公示!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谁该拿多少钱,让所有人都看得明明白白!”
命令一下,整个驻地都动了起来。工头们被要求现场核对自己的记录,会计们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很快,几块写着密密麻麻名字和数字的黑板被立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工人们“呼啦”一下全围了过去,踮着脚尖寻找自己的名字和后面的数字。
“看!小芳排第一!她都摘了快五千公斤了!”
“我的天,她能拿这么多钱?”
“再看看黄毛他们几个……啧,加起来还没人家一个女娃多……”
“张老四,你还好意思闹?你看看你才摘了多少?”
公示的黑板像一面照妖镜,瞬间照出了勤快与懒惰,也让那些煽风点火的人,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气焰顿时矮了半截。女工们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被公开承认,腰杆不由得挺直了些。而不少男工,尤其是那些收入排名靠后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在自家媳妇面前更是觉得抬不起头。黄毛和他那几个兄弟,看着自己名下那可怜的数字,以及周围人投来的鄙夷目光,脸色变得极其难看,悄悄退到了人群外围。
沈文勤站在黑板前,看着这众生相,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压制。经济的压力、人性的复杂、宗族观念的桎梏,都还需要他拿出更周全的解决方案来逐一化解。
沈文勤适时地站了出来:“大家都看清楚了吧?多劳多得,这是咱们的规矩!现在,我知道很多家里等着用钱。我已经和连部邮局协调好了,凡是今天不参与罢工、继续上工的工人,每家可以凭户口本或者准确地址,由我们会计统一登记,先邮寄五百块钱回家应急!“
他特意顿了顿,目光扫过黄毛等人:“至于带头闹事、煽动罢工的,工钱推迟五天发放!这是规矩!“
此言一出,人群爆发出不同的反应。大多数工人欢呼雀跃,能够先寄钱回家解决燃眉之急,极大地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许多女工当场就涌向会计老马那边登记,脸上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
然而,沈文勤敏锐地注意到,那些被推迟发放工钱的工人脸色铁青,而一些男工,特别是那些收入偏低的,虽然也因为能寄钱回家而松了口气,但看着自家媳妇因为收入高而扬眉吐气的样子,眼神中却流露出复杂难明的情绪。他听到人群中隐约传来低声的抱怨:
“哼,挣几个钱瞧把她能耐的……“
“就是,干了点火就趾高气扬的……“
“连烟酒都不让买,这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一股更深的暗流,在看似平息的风波下,开始悄然涌动。
傍晚时分,沈文勤站在小院里,看着第一批物资运送过来。厚厚的棉被、暖和的毛衣、实用的劳保用品……这些都是工人们急需的过冬物资。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不仅要解决钱的问题,还要化解工人们心中的疙瘩,特别是那些男工因收入差距而产生的心理失衡。
他拿起手机,再次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物资开始到位了。另外,我有个新想法——咱们得给那些有力气没处使的男工,找个更适合他们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