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
【第三位,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
【杨广登基时,隋文帝杨坚开创的大好局面,但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兄弟。
杀了废太子杨勇。囚禁汉王杨谅。踏着鲜血登上皇位。】
隋朝,长廊之上。
独孤伽罗站在那里,仰头望着天幕之中的景象,脸色变得惨白如纸,眼底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什么?他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大哥?这怎么可能!”独孤伽罗的声音颤抖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崩塌了。
她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天幕,仿佛要透过那虚幻的画面,看到真实发生的一切。
“陛下,你是知道的,广儿从小就孝顺,对我们言听计从,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独孤伽罗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然而,就在她哭诉的时候,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闪过她的脑海,让她如坠冰窖。
“难道……难道这一切都是他装出来的?”独孤伽罗捂住了嘴巴,不敢再往下想。
她的心中一阵剧痛,几个儿子都是她的亲生骨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杨坚站在一旁,同样被这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演的?他竟然一直在我们面前演戏?”杨坚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朕和伽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难道就要这样被他杨广断送掉吗?”
他的拳头紧紧握着,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
【杨广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先是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又下令在各地修建皇宫。
沟通南北运河,集京杭大运河,时不时带着萧皇后南巡游玩。
真正让杨广走上死路的是三征高句丽,而且都是御驾亲征。
而杨广自知末日来临,跑到江东行宫,每日醉生梦死。】
大秦位面。
始皇端坐于天居玉座之上,玄衣纁裳在流动的星辉间愈显深沉。
面前光幕中正映出隋宫旧事:杨广登临龙舟南巡,千帆蔽日,锦帆蔽江,沿途百姓却跪在龟裂的田埂间瑟瑟发抖。
又一个二世而亡。
嬴政指节叩在青铜案几上,发出沉闷回响。
他望着光幕中那个与自己一样凿运河、修长城的帝王,眼底泛起寒芒:
杨广之才胜胡亥百倍,开运河通南北,创科举纳贤良。可惜...
殿外黑龙旗在罡风中猎猎作响,始皇想起骊山陵墓里尚未干透的丹砂诏书。
他亲眼见证杨广如何用急政耗尽大秦国祚延续的隋朝,正如当年胡亥用愚昧葬送大秦基业。
光幕里出现江都宫变的画面,叛军的火把映红宫墙,与咸阳宫外的烽火惊人相似。
治国如驭六骏。
始皇忽然起身,腰间太阿剑撞碎满天星辉,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若不知体恤民力,便是驱使万民修筑长城,也终会垒起葬送社稷的坟茔。
他凝视着光幕中杨广被缢杀的画面,袖中五指缓缓收拢,仿佛要攥住流转的天命。
【他是历史上最冤的皇帝,修运河,筑长城,建洛阳遗泽后世。但却留下了杀兄弑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恶名。
仅用十四年就快速败光家业,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在他临终前,曾派人去找废太子杨勇进宫,
结果消息泄露,杨坚离奇死亡,杨广以父皇的遗命假传遗诏,刺死废太子杨勇,还派人召回晋阳汉王杨谅,汉王杨谅不满杨广害死父兄,在同年八月,起兵造反。
杨广派楚国公杨素平定叛乱,将杨谅废为庶人,为了免除后患,又将杨勇的儿子们处死,
在这场大乱之中,牵连被杀流放的多达二十多万户。】
在隋朝的位面,
一座宏伟的宫殿内,隋文帝杨坚正凝视着天幕上播放的视频,他的脸色因愤怒而变得通红,双眼圆睁,额头上青筋暴起。
只见视频中,杨广正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兄长杨勇,鲜血四溅,场景异常血腥。
杨坚看到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竟然如此凶残和大逆不道。
愤怒之下,杨坚猛地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奏折散落一地,纸张飞扬,但他的怒火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愈发强烈。
杨坚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的胸口剧烈起伏,仿佛随时都会爆裂。
由于情绪过于激动,他的身形有些不稳,差点摔倒在地。
一旁的独孤伽罗见状,急忙上前扶住他,满脸忧虑地看着他。
独孤伽罗的眼中早已噙满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的呼吸也变得急促,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夫君,我……我没想到广儿竟然是如此大逆不道之人,”
独孤伽罗哽咽着说道,
“他平日里对我们的孝顺都是装出来的!勇儿那孩子,是我错怪了他啊!”
杨坚拍了拍独孤伽罗的手臂,安慰道:
“不怪你,伽罗。是我们都被杨广的伪善给欺骗了!”
他眯起眼睛,眼底的失望愈发深沉,
“杀兄弑父!!!连自己的手足同胞都敢杀害,还连我这个父皇都不放过!他竟然还假传圣旨,真是狼子野心!”
杨坚越说越气,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决绝。
“登基之后,他更是滥用民力,不到几年时间就将你我二人辛苦打下的基业败光!”
杨坚痛心疾首地说道,
“伽罗,我不能再容忍这样的逆子继续坐在皇位上,我要直接废了他,然后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宁古塔!”
......
大唐位面。
李世民嗤之以鼻,“我这表叔,亡国就亡在杀兄弑父,好大喜功!频繁巡游江南,劳民伤财。
三征高句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滥用民力,征调数百万人修建大运河,洛阳城,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陛下要引以为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