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惊雷初绽与暗潮逆流
永徽四年的冬天,是在一种外松内紧的压抑氛围中度过的。边境无大战事,朝堂无大风波,但无论是紫宸殿内的帝后,还是嗅觉敏锐的朝臣,都能感觉到水面之下汹涌的暗流。李瑾定下的“技术碾压”之策,如同拉满的弓弦,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石破天惊的一刻。
开春后,第一个好消息来自登州。“巡远舰队”不负众望,不仅成功探索了通往琉球群岛的新航线,更在一次追击疑似高句丽侦察船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处位于大海深处、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大型岛屿(疑似台湾)。舰队都督在奏报中激动地写道:“此岛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土人友善,实乃天赐我大唐之海上壁垒!”随奏报附上的,还有粗略绘制的地形图及部分岛上特有物产的样本。
这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李瑾和林薇精神大振。这意味着大唐在东方海域,获得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支点,足以威胁高句丽试图构建的南方海上通道。
然而,真正的“惊雷”,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于长安城北的皇家禁苑演武场内炸响的。
被帝后寄予厚望的匠作学堂与军器监联合研发团队,历经数月呕心沥血的攻关,终于拿出了他们的成果。演武场高台之上,李瑾携身体稍愈的林薇并肩而坐,台下,是屏息凝神的文武重臣。
首先展示的,是新一代“神机弩”。其造型更加紧凑,采用了复合弓臂和精钢齿轮上弦机构,一名普通军士即可轻松操作。试射时,弩箭破空之声尖锐刺耳,百步之外,包裹铁皮的木靶被轻易洞穿,其射程与威力,让见多识广的老将们也为之动容。
但这仅仅是开胃菜。
当几名身着特制皮甲、神情肃穆的“神机营”士兵,捧出几个黝黑沉重的长铁管时,所有人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那铁管后端封闭,前有细孔,旁侧有机关,造型古怪,前所未见。
主持演示的匠作学堂大匠,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娘娘,诸位大人,此物名为‘洪武铳’!(林薇提前‘建议’的名称,借明太祖年号寓意强大)乃依据火药爆燃推动弹丸之理制成!”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士兵们熟练地从一个特制皮囊中取出定量火药装入铳管,压实,又填入一枚铅丸,然后用一根细长的铁钎从侧方小孔插入,引燃了里面的引线。
“轰——!!!”
一声远比弩箭破空更加沉闷、更加震撼人心的巨响,在场中炸开!伴随着浓烈的硝烟,远处一枚作为标靶的厚重铁甲,应声出现了一个狰狞的凹坑,虽未完全击穿,但其展现出的恐怖冲击力,已让在场所有人色变!
无需言语,这雷鸣般的巨响和那铁甲上的痕迹,已宣告了一种全新战争模式的诞生!
高台上,李瑾猛地站起身,眼中精光爆射。林薇虽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这跨越时代的轰鸣,亲眼看到其威力,心脏仍不由自主地剧烈跳动起来。她知道,这原始的火铳还远远谈不上完善,射速、精度、安全性都存在问题,但其象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是颠覆性的。
“好!好一个‘洪武铳’!”李瑾朗声大笑,声震四野,“有此神兵,朕看谁还敢觊觎大唐!”
**\\* \\* \\***
“洪武铳”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野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武将集团大多欢欣鼓舞,视其为克敌制胜的无上法宝;文官集团则反应复杂,惊叹于其威力者不乏其人,但担忧其“有伤天和”、“恐造杀孽”的声音也同样响亮。
然而,没等朝堂就火铳之事争论出个子丑寅卯,一场由林薇主导的、旨在从根本上瓦解内部阻力、编织新的人心网络的变革,悄然拉开了序幕。
利用“洪武铳”带来的震撼效应和皇帝的大力支持,林薇推动李瑾颁布了《永徽科举革新诏》。诏书宣布,在保留原有进士科、明经科的同时,特设“明法科”(侧重律法、算学)与“格物科”!其中“格物科”考试内容,涉及算学、天文、地理、水利、乃至部分基础物理原理,其成绩优异者,可直接进入匠作学堂、将作监、乃至六部相关衙门任职,与进士出身者同享官身待遇!
此诏一出,天下哗然!
这意味着,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被打破,工匠技艺、格物之学,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取士的体系,获得与儒家经典并立的官方地位!这无疑是对守旧势力把持的选官渠道的一次致命打击,也为天下无数寒门工匠、算学天才,打开了一条通往权力核心的崭新道路。
阻力可想而知。诏书颁布次日,便有数十名御史、翰林学士跪伏宫门之外,痛哭流涕,以“背离祖制,动摇国本”为由,恳请皇帝收回成命。更有甚者,民间一些被豪强豢养的文士,开始撰文抨击,将格物科斥为“奇技淫巧,败坏人心”,预言此举将导致“礼崩乐坏”。
面对汹汹物议,李瑾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他当朝斥责那些跪谏的官员“迂腐不堪,不识时务”,并罢免了其中言辞最激烈的几人。同时,由“大唐盛世基金会”出资,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设立“格物蒙学堂”,免费招收聪慧幼童,传授基础算学格物知识,为未来的“格物科”储备人才。
林薇则躲在幕后,通过基金会和匠作学堂的渠道,大力宣扬通过格物之学改善民生、巩固边防的实例,将这场科举改革塑造为“广纳贤才,富国强兵”的必然之举。
**\\* \\* \\***
就在大唐内部因科举革新而暗潮逆流、争论不休之际,遥远的倭国,传来了决定性的消息。
大唐使团锲而不舍的努力,加上岛津氏等地方实力派的暗中支持,终于打动了倭国朝廷中一部分较为务实的大臣。同时,高句丽使者虽然带来了药方和工匠,但其傲慢的态度和试图干涉倭国内政的迹象,也引起了倭国当权者的警惕和不满。
权衡利弊之后,倭国天皇最终下诏,正式接见大唐使团,接受大唐皇帝的册封(名义上的),并承诺约束国内势力,不得与高句丽联合对抗大唐。作为回报,大唐将向倭国提供一批优质的稻种和先进的医药知识,并开放部分沿海港口进行有限度的贸易。
消息传回,李瑾和林薇相视一笑。这意味着,高句丽试图构建的东方海上联盟,还未正式形成,便已宣告破产。大唐凭借技术和外交的组合拳,成功地在东北亚棋局上,扳回至关重要的一城。
然而,暂时的胜利并未让帝后放松警惕。高句丽绝不会甘心失败,内部的保守势力也不会轻易放弃反扑。火铳的轰鸣和科举的变革,如同惊雷划破长空,照亮了前路,也必然引来更强烈的逆风。
林薇抱着已经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李昊,站在高高的宫阙上,眺望着远方。孩子伸出小手,指向天空划过的一只飞鸟,口中发出模糊的音节。
她知道,他们亲手释放的“进步”巨兽,已经展露出了它足以改天换地的獠牙。而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将是这头巨兽奔腾之下,更加剧烈、更加不可预测的天地翻覆。下一步,这巨兽是会吞噬掉所有的阻碍,还是……会将他们也一并卷入它那无可阻挡的车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