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忆昔》
悍吏惊堂怒拔枪,
烽烟剿匪忆犹长。
宅依荷岸牵儿手,
职调医庐侍父床。
托儿所中嬉稚子,
药栏前畔对残阳。
肩背孺子东栅路,
步步尘泥是母肠。
父亲怒拔枪镇住恶吏的事,像风一样卷过四乡八村。那些日子里,他总在夜里翻来覆去,香烟也是猛增到一天二包,看着手中的卷烟一明一暗思绪万千。
建国初期他在这一带剿匪,枪子儿可没少沾血,保不齐哪个漏网的匪徒,或是匪属藏在暗处记恨着。
母亲拖着我们二个孩子,在偏僻的大桥乡卫生院上班,实在太扎眼了。
“得让你娘挪个地方。”一天清晨,父亲把大半支烟丢在地上使劲踩灭了,眼里的红血丝看得人发慌。他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县上,跟领导红着脸说了半宿,唾沫星子溅在磨得发亮的办公桌上——不是为自己,是恳求着政府给母亲调个安稳去处。
没过多久,调令下来了:母亲去市里的结核病防治所。她收拾行李时没多说什么,只是把我的小单袄叠了又叠,嘴角抿着笑意。
大桥乡的土坯房渐渐远了,马车颠簸着把我们拉进县城,荷花堤的老宅就在眼前。青石板路缝里冒出青苔,木门上的铜环磨得锃亮,这是母亲从小长大的地方,梁上还悬着她儿时挂过的秋千。
我被送进了巷口的托儿所。起初总哭着要娘,后来发现满院子的孩子比家里热闹多了。木头滑梯磨得光溜溜,铁皮青蛙一拧发条就蹦得老高,没人总抱着我,可手里攥着画片跟人换玻璃球时,倒也忘了想家。
周岁一个月后那天,母亲提着布包来接我,里面是新煮的鸡蛋,还有一小罐奶粉——1961年的柜台渐渐丰满起来,奶粉不再是稀罕物,奶糕粉装在印着红五星的纸袋里,售货员用秤称的时候,总能引来排队的人伸长脖子看。我叼着奶嘴,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母亲笑着笑着,眼圈就红了。
日子刚安稳没半年,外婆要走了。她临走前抱着我去理发铺理了个光头,手在我头顶顿了顿:“你外公病了,外婆得回去照看。”
我后来才知道,外公得了痨病——母亲在防治所天天打交道的结核病。这事说起来蹊跷,母亲守着全县最懂这病的大夫,却没能护住自己的父亲。
那时候的痨病,比现在的癌症还吓人。谁家要是有人得了这病,就像门板上钉了棺材钉,街坊邻居路过都绕着走。
癌症?在那会儿的人听都没听过,倒是痨病的咳嗽声,常从某个紧闭的窗缝里钻出来,让人心里发紧。
母亲拿着外公的胸片,在灯下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她和父亲又去了县上,这次是求着调去东栅卫生院。“离得近,能天天盯着他吃药。”
她跟领导说话时,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
调令下来那天,母亲找了块厚实的蓝布,缝成个宽大的背带。我像只刚出窝的小猫,被她牢牢绑在背上。从荷花堤到东栅口的路,坑坑洼洼走了大半天,她的布鞋磨出个洞,脚底板渗出血迹。我趴在她背上,闻着她衣襟上淡淡的药味,听着她喘气时胸口发出的轻响,长大后我才明白——原来有些路,总得背着人才能走下去。
东栅口的风里,从此多了个背着孩子的身影。母亲踩着石板路去卫生院,背上的我晃啊晃,像草原上跟着马群迁徙的崽,哪里有母亲的脚步,哪里就是家。